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将培养48h的鸡原代肝细胞随机分为13组,每组3个重复。第1组为对照组,第2~5、6~9和10~13组分别以硫酸铜、氧化铜和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2、4、8、16mg/L,继续培养24h后检测上清中AKP、AST、ALT、γ-GT和LDH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以硫酸铜形式添加铜2~16mg/L、以氧化铜形式添加铜8~16mg/L和以纳米氧化铜形式添加铜16mg/L,培养基质中γ-G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铜2mg/L时,硫酸铜组γ-GT活性显著高于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8mg/L时,氧化铜组γ-GT活性显著高于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2mg/L时,硫酸铜和氧化铜组AST和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2mg/L时,氧化铜组ALT活性显著高于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8mg/L时,硫酸铜和氧化铜组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2~8mg/L时,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铜2mg/L时,纳米氧化铜组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氧化铜组(P〈0.05),氧化铜组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5);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随铜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基质中铜达到2mg/L时,纳米氧化铜比硫酸铜、氧化铜更有利于肝细胞生长,纳米氧化铜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的损害作用低于硫酸铜和氧化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木霉菌菌剂使用方式对黄瓜砧木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黄瓜砧木品种"砧大力1989"和哈慈木霉菌孢子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木霉菌菌剂拌基质、拌种、浸种和播种后喷施4种方法对黄瓜砧木种子出苗时间、苗出齐时间、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木霉菌菌剂使用方式都能缩短砧木种子的出土时间,且4种处理方式中,播种后穴盘喷施木霉菌溶液处理砧木种子出土的时间最短,为14.4h.此外,喷施方法明显缩短了砧木幼苗的出齐时间,齐苗时间为52.8h;同时喷施木霉菌菌剂溶液的使用方式明显提高出苗率,达到99.6%.与对照组相比,拌基质处理能显著提高植株的株高,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的干鲜重,而拌种处理明显促进了植株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专用氧化-生物双降膜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试验观察了马铃薯专用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甘肃Ⅰ号、甘肃Ⅱ号在天祝县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覆膜、播种方式下,覆甘肃Ⅰ号专用膜的马铃薯出苗前期土壤温度较高,苗期保墒能力较强,马铃薯产量明显高于覆普通地膜与甘肃Ⅱ号专用膜,且降解明显,分解率最高,达11.9%。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黄瓜嫁接栽培与木霉菌使用提高黄瓜幼苗抗根腐病的能力及生理调节的差异,利用哈茨木霉菌DQ002和根腐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对黄瓜直根苗根部接种与根腐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对黄瓜嫁接苗进行根部接种处理,测定黄瓜直根苗和黄瓜嫁接苗病害发生率及根系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DQ002通过激发黄瓜直根苗根系中POD、PPO、SOD活性而抑制了H2O2积累和O-2的产生速率,并促进了黄瓜直根苗根系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类黄酮含量升高,提高了抗病性;接种根腐病菌,黄瓜嫁接(T2)提高了根系中POD活性、培养前期PPO活性及培养后期SOD的活性,降低了H2O2的积累和O-2产生速率,促进了PAL、几丁质酶及培养后期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但H2O2的积累和O-2产生速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DQ002处理的黄瓜直根苗,而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类黄酮含量明显低于木霉菌处理的直根苗;T3(先接种病原菌后接种木霉菌)和T4(先接种木霉菌后接种病原菌)处理的黄瓜直根苗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2.39%和17.87%,病情指数分别为23.03%和14.33%,明显低于CK1(清水处理直根苗)和T1(单独病原菌处理直根苗)处理的发病率(35.82%和57.39%)和病情指数(37.10%和46.97%),以及黄瓜嫁接苗(T2)的发病率(42.90%)和病情指数(40.47%),但哈茨木霉菌使用时间不同则效果有异。黄瓜嫁接和哈茨木霉菌DQ002处理直根苗能提高黄瓜苗对根腐病的抗性,但是二者对黄瓜苗根系生理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根腐病发生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尝试利用GIS技术模型化、定量化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旨在为各种农作物传播路径研究和物质、文化扩散等历史地理课题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探究玉米进入中国后的传播路径和扩散过程,以中国各地最早有玉米记录的文献及记录时间为基础数据,建立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数字地面模型,利用定量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起点、方向、主线与扩展速度,探究其扩散区域面积与明末以来人口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在明嘉靖年间传入中国,在甘肃西部(1522年)、云南东南部(1563年)、广西东南部(1564年)、福建东部(1545年)形成4处独立的传播源,沿8条线路传向全国。玉米的传播主要是沿陆路交通线传播,清代官路与大路对玉米的传播促进作用明显;但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陆路交通不便,玉米的传播主要沿河谷方向拓展。清代以来玉米在中国快速扩散种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二者表现为明显正相关关系,玉米的广泛引种是清初到1950年中国人口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8.
三聚氰胺时蛋鸡的急性生和蓄积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个试验,研究三聚氰胺经口染毒对蛋鸡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试验一,选择70只220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蛋鸡一次口服三聚氰胺的剂量分别是944.7、1 306.7、1 807.4、2 500.1、3 458.0、4 783.1和6 616.0 mg/kg,研究三聚氰胺对蛋鸡的急性毒性.试验二,选择40只240日龄的海兰褐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R,试验组蛋鸡每日口服三聚氰胺605.0 mg/kg,累积剂量至5LD50时结束试验,对照组口服等量淀粉,研究三聚氰胺对蛋鸡的蓄积毒性.试验结束后,对存活蛋鸡进行耐受性测定.结果表明,海兰褐蛋鸡口服三聚氰胺的LD50为2 419.9 mg/kg,95%可信限是2 017.0~2 903.4 mg/kg.蓄积系数K>5.三聚氰胺中毒存活鸡一次口服三聚氰胺2 419.9 mg/kg后,蛋鸡死亡率达8.3%;对照组蛋鸡初次口服三聚氰胺2 419.9 mg/kg后,死亡率达45%,二者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三聚氰胺对蛋鸡具有低毒性、轻度蓄积的特点,蛋鸡对三聚氰胺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吸取500μL含0.1亿个/mL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悬液,分别加入2个24孔细胞培养板的32个孔内,每4个孔为1组,共设8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500μL RPMI-1640完全培养液;第2组每孔加入500μL含10μg/mL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培养液;第3~5组每孔分别加入500μL含0.01%、0.20%和0.30%酯化葡甘露聚糖(EGM)的培养液;第6~8组每孔分别加入500μL含0.01%、0.20%和0.30%EGM,均含10μg/mL ZEN的培养液;第2~8组ZEN质量浓度为5μg/mL;第3和6组、第4和7组及第5和8组的EGM含量分别为0.05%、0.10%和0.15%。37℃,5%CO2培养72 h后,检测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α干扰素(IFN-α)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中加入0.05%~0.15%EGM及培养液中加入5μg/mL ZEN和0.05%~0.15%EGM组,IL-2和IFN-α含量、SOD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培养液中加入5μg/mL ZEN,MDA含量显著低于培养液中加入5μg/mL ZEN。培养液中加入0.10%和0.15%EGM后,IL-2和IFN-α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由此表明:EGM对淋巴细胞增殖无不良影响,并能通过吸附ZEN有效地减轻ZEN对淋巴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齐娟  朱风华  陈甫  苏强  张娇娇  朱连勤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217-218,224
比较了不同方法合成的酯化葡甘露聚糖(EGM)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N)、烟曲霉毒素B1(FB1)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磷酸化EGM 1号对AFB1、DON、ZEN、FB1的吸附力分别为400.30、182.64、398.19、356.45 μg/g,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1).磷酸化EGM 1号吸附霉菌毒素的效果优于进口产品霉可吸,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