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洲猪瘟(ASF)目前是生猪产业最重要的猪病。因为非洲猪瘟病毒(ASFV)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导致ASF已经被报道一百年了,还没有商业化疫苗。理想的ASF疫苗不仅要有好的免疫保护性,更重要的是其安全性,同时如果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能在适合的高质量GMP车间进行稳定低价的生产,能用于不同物种就更好了。ASF灭活疫苗研制这条道路似乎不通;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免疫保护能力不足;主要包含自然缺失、传代致弱、基因工程缺失的减毒活疫苗在免疫保护方面体现了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其潜在的持续感染风险,会造成猪只的副作用,包括皮肤溃烂、关节炎,导致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损伤等问题非常值得警惕。复制缺陷单周期病毒能有效地解决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问题,似乎是一个值得尝试的ASF疫苗研制方向,尽管存在难以确定缺失复制相关的基因,以及难以构建能高效表达缺失基因编码蛋白,且能让单周期病毒稳定大量生产的辅助细胞系。我国针对ASFV强毒的精准剔除策略,未注册非法弱毒苗造成临床严重损失,以及一些不使用疫苗但成功从国家层面净化ASF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针对ASF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至少目前阶段,ASF的防控不一定要借助疫苗,更多的要做好生物安全管控和区域ASF净化。尽管ASF疫苗研制困难重重,但针对ASF理想型疫苗的研制也应该持续进行下去,未来可能作为ASF防控的一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用“二品多元改良轮回杂交”生产父母代母猪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喻传洲  胡旭  杨华威 《猪业科学》2017,(12):110-111
<正>1为什么父母代母猪要用杂种在瘦肉型猪的生产中,当前流行的诸如杜洛克、长白、大白等都是很优秀的瘦肉型品种,为什么不用它们直接纯繁生产商品肥猪而要通过杂交配套生产商品肥猪呢?其目的就是要利用杂种优势效应。杂种优势是纯繁永远无法表现的额外效应。在养猪生产中,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好杂种优势这份额外效应。何谓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就是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多种性状,比如  相似文献   
3.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是育种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是其他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后备猪选留的重要参考指标.以Aloka-SSD-500兽用B超仪为例,介绍了猪活体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的B超测定技术,以期为种猪选育及性能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很多,比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猪轮状病毒(RV)等。造成临床猪只腹泻的病原性因素较多,近年来伴随着常规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有很多腹泻相关病毒的检出,且广泛存在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目前我国和美国的TGEV的临床检出率已经非常低了,PDCoV和RV在临床保持着一定的检出率,且RV的检出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二者对临床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RV变异性非常大,近来有不同类型猪轮状病毒被检出,在猪RV中检出与人源轮状病毒类似的基因,其对猪只健康和人类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需要持续跟踪关注。PEDV是临床主要检测到的病毒性腹泻相关病原(70%~80%),且对临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猪的适应性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从国外引进的猪今年不适应,明年就适应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饲养任何动物品种,它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良好的适应性,再好的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也不能充分表现,甚至不能生存.为什么生产性能优良的外来猪种到了中国,性能就退化了?例如,国外良种猪在原产地一头母猪年均可提供25头、甚至30 头上市肥猪,而在我国平均只能提供十二三头.产仔少、死亡率高是看得见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这些外来猪种对异地中国的适应性差.如果说这些被引进的猪一年就能适应本地环境,为什么外来猪种落户中国几十年,生产性能还是上不去?有人会说,这是国内养猪环境控制不如外国好.这正是问题所在.环境,一是指猪舍小气候环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用消耗大量能源的代价来控制猪舍环境吗?即使我们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从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角度,中国养猪环境也难以全部实现全自动化控制;环境,二是指大气候环境,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种猪、引进饲料、引进疫苗药物,但我们不能引进气候和土壤,引进的外来猪种必须面对我国的现实环境,只有适应这种环境,猪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当前,我国以外来猪种为主的养猪业生产水平低下,外来猪种的适应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猪的适应性不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6.
猪场生物安全概念:为防止(阻断)外来病原体(病毒、细菌等)侵入猪场,阻断场内疾病扩散到场外,保证猪群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以及一切阻断病原和病原载体媒介接触猪只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系谱错误对猪基因组选择的影响。模拟数据研究表明,随着系谱错误率增加,基因组选择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无偏性和秩相关系数均逐步减小,20%系谱错误率相较0%时准确性、无偏性和秩相关系数分别由0.423 3、0.174 9、0.409 9降为0.358 2、0.103 1、0.346 9;当基因型检测个体数目增多,0%与20%系谱错误率下基因组选择估计育种值准确性的差值缩小。研究表明,本研究所分析育种场群中系谱错误率约为3.2%;应用基因组选择一步法对有表型及系谱记录的大白猪进行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为0.4471,利用基因型数据矫正部分系谱错误后,准确性提高0.42%。以上结果表明,系谱错误的存在会降低基因组选择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使育种值的估计无偏性变小;通过增加基因型检测数目可以减少系谱错误对基因组选择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猪IGF2、MC4R、JHDM1A及TEF-1多基因标记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大白猪群体中检测和分析猪生长和背膘厚性状候选基因(IGF2、MC4R、JHDM1A和TEF-1)的多态性,并进行多基因标记效应分析,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候选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运用SPSS软件对单基因标记和多基因标记与生长和背膘厚性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群体中检测了IGF2、MC4R、TEF-1和JHDM1A 4个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单基因标记分析结果显示,IGF2基因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AA型为优势基因型,分别比AG和GG基因型薄0.541 cm和0.629 cm;MC4R基因与生长和背膘厚性状无显著关联;JHDM1A基因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呈显著关联(P<0.05),CC型为优势基因型,分别比GG和GC基因型背膘薄0.520 cm和0.489 cm;TEF-1基因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趋于显著关联(0.05<P<0.1),GG基因型背膘厚分别比AA和AG基因型薄0.973 cm和0.379 cm;与达100 kg体重呈显著关联(P<0.05),AG为优势基因型,分别比AA和GG基因型缩短了0.445 d和2.258 d。【结论】对4个候选基因的多基因标记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多基因标记效应与单基因标记效应一致。IGF2、TEF-1和JHDM1A基因多态位点合并基因型AGCCGG和AACCGG对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性状为优势基因型组合,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1猪的适应性不是一个伪命题有人说:"猪的适应性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从国外引进的猪今年不适应,明年就适应了"。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饲养任何动物品种,它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良好的适应性,再好的生产性能的遗传潜力也不能充分表现,甚至不能生存。为什么生产性能优良的洋种猪到了中国,性能会发生退化。例如,国外良种猪在它们的祖国一头母猪年均可提供25头、甚至30头上市肥猪,而在我国平均只能提供12头左右。产仔少、死亡率高是看得见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这些洋猪对异地中国的适应性差。如果说这些被引进  相似文献   
10.
猪主要遗传缺陷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猪遗传缺陷的发生每年都给全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遗传缺陷专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缺陷。大部分的猪遗传缺陷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在育种实践中,发现和定位与猪遗传缺陷相关的染色体片段或候选基因是猪抗病育种的关键。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测序、高密度芯片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研究找到了很多常见的猪遗传缺陷的相关QTL区域以及候选基因,但鲜有研究发现致病位点和主效基因。本文综述了猪常见遗传缺陷的相关侯选基因的研究进展,为系统解析猪遗传缺陷的分子遗传及病理机制提供参考,并对发展猪抗病分子育种技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