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了解海南省历史疫区猪链球菌Ⅱ型的流行及分布情况,选择东方、文昌、儋州及白沙4个历史疫情市县,针对中小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开展了血清学调查和生物安全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4个市县的29个养殖场点,包含中小规模场9个、散养户20个;共检测猪血清样品307份,检出阳性95份,个体阳性检出率为30.94%(95/307),检出阳性场点17个,群体阳性检出率为58.62%(17/29)。4个市县中,群体阳性检出率介于28.57%~85.71%,个体阳性检出率介于4.00%~84.15%,不同市县间差异均显著(P 0.05);不同场点中,中小规模场的群体阳性检出率(77.78%)高于散养户(50.00%),但个体阳性检出率(28.29%)低于散养户(36.27%),差异均显著(P 0.05)。被调查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状况不佳,35.7%的场点人员随意进出,仅21.4%的场点设有车辆出入消毒设施,定期组织培训的场点仅占21.4%。结果表明,海南省历史疫情市县的猪链球菌Ⅱ型污染面广,防控效果不理想,疫情传播风险较高,尤其是疫情多发地区和散养户。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大防控力度,加强养殖人员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养殖场点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疫情发生。本调查为今后海南省猪链球菌病防控提出了可行性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某养鸡户饲养的雏鸡和产蛋鸡发生食欲减退、腹泻、产蛋下降为特征的疾病,经综合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3.
鹅腺病毒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鹅业是我省重要的养殖业之一,发展迅速,饲养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成为本地生态型朝阳产业.1998年以来,我们在鹅病诊治过程中,发现一种临床表现精神沉郁,减食或废食,不愿活动,迅速传播,拉灰白色或黄绿色稀便,主要侵害10~30日龄雏鹅,发病率10%~50%,病死率80%以上,病程1~5天;剖检变化以小肠膨大、内容物形成栓子为特征的疾病,其病理变化极似小鹅瘟,但采用抗小鹅瘟血清防治没有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病情调查、病原分离和病原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4.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5.
2017年3月,海南省某乡镇一村庄报告出现疑似羊布鲁氏菌病疫情。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联合调查处置组,前往该市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监测工作,监测范围覆盖疫情乡镇的8个村庄。经实验室检测,证实该镇存在羊布鲁氏菌感染。调查认为,导致此次疫情的原因很可能是养羊户非法购入了未经检疫的患病羊只,后因共同放牧、公用种羊等行为,导致疫情在该村蔓延;村民因缺乏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与病羊密切接触而被感染。针对此情况,提出了人畜隔离、建临时病羊隔离圈舍、固定放牧草场、禁止共同放牧、扑杀阳性群,以及加强检疫、监测和宣传等针对性防控建议。调查提示,严格引入动物检疫、隔离,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对于预防人畜布鲁氏菌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某养鸡户饲养的雏鸡和产蛋鸡发生采食减退、腹泻、产蛋量下降为特征的疾病,经综合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畜主自述鸡群发病时间较长,由于天气高温、潮湿,所用饲料有霉变现象,雏鸡表现为厌食,不爱活动,双腿无力,生长不良,贫血苍白,排白色或血色稀粪,全身皮下出现点状出血或斑块状淤血。成年鸡衰竭贫血,产蛋量下降,排绿便。起初采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果,后又加抗病毒药物,仍无任何效果。总体来看,采食量减少50%,产蛋率下降到30%,并出现死亡,每天5~8只不等,畜主携带病、死鸡来我站诊断中心求诊。2剖检病变送…  相似文献   
7.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3月初,海南省某养猪专业户,仔猪暴发以咳嗽,腹式呼吸,皮肤发红,个别拉干粪,关节肿大,跛行,眼结膜发红,高热不退为特征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剖检变化、细菌学检查,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现将诊断与防制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1990年至2000年间,海南省部分市县某些村庄的耕牛零星发病,共死亡1 663头.海南省畜牧兽医管理站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进行耕牛放养观察、尸体剖检、毒物检测、病毒和细菌分离等,结果在采集的23头病牛的样本中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A型、C型魏氏梭菌,从而证明牛“猝死”实为牛魏氏梭菌病.随后,我站与兰州兽医研究所联合研制牛魏氏梭菌多价苗,在6个疫点试用.经2年多的观察,疫点的牛魏氏梭菌病基本得到控制.但在部分疫点仍存在牛发病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海南省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状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从海南省15个市(县)112个场点采集的2 547份猪血清样品进行SV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SVA血清样品抗体阳性率为10.9%,场点阳性率为50.0%;15个市(县)的场点阳性率在14.3%~100%之间,其中有6个超过50%;15个市(县)的样品阳性率在1.0%~31.7%之间,大部分市(县)小于10%;规模化养殖场场点阳性率(61.2%)高于散养户(33.3%);仔猪、母猪、后备猪、公猪、育肥猪样品阳性率分别是20.5%、15.5%、13.5%、10.7%、5.9%。结果表明:SVA已扩散至整个海南省,防控形势较严峻,需制定相应防控措施;交通枢纽地区和规模化养殖场的SVA流行面较广,仔猪和种猪群中的SVA流行率较高,应重点加强监测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摸清了海南省猪群中的SVA的感染与分布情况,找出了重点防控区域和防控对象,对于指导该地区SVA防控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南牛猝死的现象,采集23头病牛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从菌落、菌体的形态、细茵生化特征、动物试验、细菌动力学试验等方面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严格厌氧,β-溶血,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含铁牛乳;厌气肉肝汤培养物滤液0.1~O.2mL皮下注射可致死小白鼠。根据试验结果鉴定其为产气荚膜梭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