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揭示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及其影响程度和生长规律特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0尾4月龄斑石鲷的体质量(Y)和全长、尾鳍长、头长、尾长、吻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长、躯干长等10个形态学指标(X1~X1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龄斑石鲷各形态性状指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357~0.943,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和尾柄高是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体长通径系数最大(0.518),尾柄高通径系数最小(0.124);所选性状与体质量的R2=0.930,大于0.850,表明自变量的主成分已经找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检验,建立了体长(X9)、体高(X7)和尾柄高(X8)对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3.614X9+3.983X7+6.025X8-32.817;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6.019%,累计贡献率为76.025%,反映了全长、体长、体质量、体高方面的信息,主要指向不同部位的发育状况。综合分析结果,建议将体长作为4月龄斑石鲷选育的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2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  相似文献   
3.
4.
为探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SCD1)在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响应低温过程中的作用,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黑鲷scd1a(Asscd1a)和s...  相似文献   
5.
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一代为亲鱼,于2017年4月在水温(21.8±0.4)℃条件下,对自然受精、人工孵化获得的杂交子二代(F_2)早期仔鱼进行发育观察,并就饥饿对仔鱼早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及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_2初孵仔鱼全长(2.40±0.15)mm,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混合营养期4~5 d,7日龄全长增长到(3.95±0.04)mm,生长态势正常;杂交F_2仔鱼开始摄食的初次摄食率及最高摄食率分别为45.8%及77.21%,6日龄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29.83%,抵达PNR时间;饥饿仔鱼5日龄时负生长,全长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6日龄时全长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杂交F2早期仔鱼具有较好的生长态势;其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应于仔鱼开口后的3 d内。  相似文献   
6.
正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然而该鱼在自然海域中资源十分稀少,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再加上海洋环境污染、野生种未加改良等多种因素影响,江苏斑石鲷市场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达200元/千克。因此,在江苏地区开展斑石鲷池塘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获得类型丰富、具杂交优势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在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养殖成功的基础上,于2016年4—5月,挑选经强化培育的杂交子代(♂)及黑鲷(♀)为亲鱼(雌雄配比1∶1),养于室内同一水泥池,水温16~20℃,盐度23~25,收集同步发育的自然受精卵进行孵化,采用显微摄像观察,记录回交子代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时序与形态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回交子代的受精卵孵化、胚胎及仔鱼发育正常;在水温18~20.2℃、盐度25、微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2.5h完成胚胎发育,仔鱼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2.08~2.45mm;在水温18~21.8℃、盐度23~25的条件下,经过约4d时间,仔鱼卵黄囊消失,完成早期仔鱼发育阶段。试验表明,黑鲷(♀)×真鲷(♂)杂交子代的可育性,也为进一步的鲷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更多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许氏平鲉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具多态性的许氏平鲉微卫星标记,并用一个野生群体对其多态性进行了评价。三引物PCR法筛选出58个阳性克隆进行了测序,共得到47个含微卫星核心的DNA序列,筛选出15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所有位点上共得到66个等位基因片段,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A)为2~14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4,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范围分别为0.062 5~0.968 8、0.061 5~0.929 1。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有6个位点表现出高度或中度多态。经Bonferroni校正后,HJ2-32、HJ4-27、HJ4-45和HJ4-47四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和真鲷(Pagrus major)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杂交配组方法,分别对黑鲷(BB)、真鲷(RR)自交与正反交后代(RB,Pagrus major♀×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R,Acanthopagrus schlegelii♀×Pagrus major♂)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养殖180 d时,黑鲷、真鲷自交及正反交后代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的排序为正交>真鲷自交>反交>黑鲷自交,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240 d时,正交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真鲷自交组与反交组无显著差异(P>0.05),黑鲷自交组最低(P<0.05)。4个群体鱼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在19.3%~22.0%,粗脂肪质量分数在0.9%~2.6%,其中真鲷自交组最低(0.9%),正交组最高(2.6%);4个群体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16%~41.69%,必需氨基酸指数在82. 17%~87.36%,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8.1%~39.0%,杂交组均高于自交组。研究表明:正交组生长速度最快,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均快于黑鲷;4个群体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就蛋白质营养水平而言,反交子代与黑鲷、真鲷相当,高于正交子代;就蛋白质的氨基酸水平而言,反交子代优于黑鲷和正交子代;杂交后代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优于黑鲷和真鲷,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证明黑鲷、真鲷杂交能够提高后代的生长性能,改良肌肉品质,增强选育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