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鱼类增殖放流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土著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并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近年来,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渔业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恢复当地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西藏鱼类增殖放流概况、苗种来源、放流实施、效果评估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苗种来源不稳定、缺乏技术规范、效果评估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建立西藏鱼类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重视放流后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标记方法对拉萨裂腹鱼的标记效果,为其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别采用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E)、微金属线码标记(CWT)和空白对照处理对拉萨裂腹鱼幼鱼(5~7 cm)进行为期40 d的标志试验,研究不同标记方法对拉萨裂腹鱼的标记效果。[结果] VIE组试验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CWT组和对照组。 VIE组和CWT组试验鱼的标志保持率分别为100%和98%。 VIE和CWT标记对试验鱼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VIE标记是拉萨裂腹鱼幼鱼较适宜的短期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3.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掌握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基础生物学资料,遏制其自然资源迅速下降态势,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温10.0~20.4℃的条件下,对人工催产孵化的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并逐日记录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刚出膜短须裂腹鱼仔鱼全长(9.83±0.88) mm,呈现透明淡黄色,卵黄囊较大,胸鳍较小,仔鱼多侧卧静栖水底,人为刺激下可以向前移动;23日龄仔鱼全长(15.18±0.52) mm,卵黄全部消失,鳔室呈长圆柱形,肠道内充满食物,进入稚鱼期;35日龄稚鱼全长(16.75±0.75)mm,出现二鳔室、腹鳍呈现月牙状,腹鳍褶皱宽大;65日龄稚鱼全长(23.64±0.82) mm,腹鳍褶皱几乎消失,除未见臀鳞外,各鳍均已出现,其生活习性已与成鱼相似。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呈现先急速增加、而后平缓、再快速增加、而后变慢的过程,特定生长率呈现先迅速增加然后指数型下降的趋势。运用Matlab对短须裂腹鱼体长(L_P)与日龄(t)的多项式关系函数(L_P=9.7296+0.55051t-0.0239t~2+5.1283×10~(-4)t~3-3.4419×10~(-6)t~4(R=0.9666,SD=0.6824,P0.001)进行分析,求得22.14日龄和52.35日龄是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生长变化的关键日龄,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卵黄消失(23日龄)和52日龄左右(20 mm左右)稚鱼高死亡率接近。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群落现状,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分析和评价了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结果显示,澜沧江西藏段现有鱼类2目5科(亚科)13种,其中土著鱼类9种,外来鱼类4种;摄食生态类型包括杂食性(占比92.3%)和肉食性(占比7.7%)2种;栖息类型包括3...  相似文献   
5.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短须裂腹鱼产卵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2016年两个繁殖期,采用定点原位水下视频观察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河开展了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产卵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繁殖期主要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环境、领域争夺与防卫、配偶选择、交配、亲体护卫等。基于观察结果提出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然而关于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报道较少。为了研究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洪泽湖设置20个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2010年5月-2011年2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种,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分别有5种(占总物种数的35.7%)、3种(21.4%)和6种(42.9%)。河蚬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Y=0.18),其次分别为苏氏尾鳃蚓(0.09)、羽摇蚊(0.07)、霍甫水丝蚓(0.06)和铜锈环棱螺(0.06)。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5.45±7.38)个/m2和(52.43±12.04)g/m2,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高[(24.80±6.20)个/m2和(49.55±11.94)g/m2],摇蚊类次之[(13.76±2.87)个/m2和(2.28±0.71)g/m2],寡毛类最低[(6.96±2.41)个/m2和(0.60±0.18)g/m2]。全湖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2.69、1.10和0.71,各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DA)结果共解释物种数据累计方差的35.0%;MonteCarlo检验表明,洪泽湖水体中硝酸盐氮、总氮和化学耗氧量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F=2.181~3.277,P<0.05)。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鳍鳠仔鱼出膜率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22℃组(0)<30℃组(12.51%)<24℃组(17.95%)<26℃组(25.40%)<28℃组(30.51%),不同温度组差异显著,二项式拟合得到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出膜后24 h成活率表现为24℃组(54.76%)显著低于26℃组(95.45%)、28℃组(91.67%)和30℃组(92.59%),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96 h成活率分别为52.38%、90.91%、92.59%和40.74%,表明低温(24℃)和高温(30℃)都显著影响成活率。仔鱼出膜时间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缩短,范围为46~88 h。4种孵化方式的24 h好卵率结果表明挂网组(48.11%)>孵化框组(45.05%)>蛋白酶脱黏组(19.98%)&...  相似文献   
9.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短须裂腹鱼行为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以"姿势、动作和环境"为轴心,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构建短须裂腹鱼PAE行为谱。共辨识和定义了自然条件下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上述行为划分为11大类,即摄食与排遗、探索、领域、发情、交配、护幼、冲突、运动、聚群、休息和杂类行为;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本研究有助于短须裂腹鱼的行为与保护研究,亦可为其他鱼类的行为谱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海乐  沈丽  何勇凤  田辉伍  高雷  吴金明  梅志刚  魏念  王琳  朱挺兵  胡飞飞  龚进玲  杜红春  段辛斌  邓华堂  王导群  朱峰跃  李云峰  吴凡  茹辉军  张燕  李君轶  杨俊琳  周运涛  方冬冬  王银平  蔺丹清  杨彦平  李佩杰  刘思磊  杨健  庄平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杨文波  袁立来  曹坤  徐硕  刘慧媛  梁志强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杨鑫  傅义龙  张燕萍  章海鑫  陶志英  王生  高小平  金斌松  李柯懋  王国杰  简生龙  李英钦  薛晨江  雷春云  薛绍伟  孙昳  朱滨  邵科  胡兴坤  熊美华  杜军  何斌  颜涛  黄颖颖  邹远超  谢碧文  王永明  李斌  刘飞  张瑶瑶  范飞  王志坚  黄静  辜浩然  葛海龙  但言  李燕  王恕桥  张闯  周路  王雪  曾圣  向燕  何绪刚  覃剑晖  夏成星  侯杰  石义付  高立方  朱志强  沈红保  杜耘  段学军  熊嘉武  杨德国  刘绍平  倪朝辉  张辉  刘凯  赵峰  李应仁  王剑伟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1-029301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