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63篇
水产渔业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足类作为软体动物门中的重要组成,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统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大对头足类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目标之一。头足类种类繁多,通常是抹香鲸等高等动物的重要饵料,因此其分类鉴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方法和材料两个方面对头足类的分类鉴定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传统的外部形态学与生态学在头足类的分类鉴定已经相当成熟,耳石是头足类信息的良好载体,可作为种类和种群划分的主要依据;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具有稳定的形态特征、良好的信息储存以及耐腐蚀等特点,不同种类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是分类鉴定的良好材料。头足类的分类鉴定要在发挥传统分类学优势的同时,加大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力度,并将二者结合,相互佐证。此外,还应加强对头足类硬组织的研究和基础资料积累,并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及检索系统,使其在分类鉴定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大树移植成活的关键技术,包括移植时间、移植木修剪、运输、栽植、水分代谢管理、抚育管理等,为大树的成功移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掌握江苏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种群生活史特征,根据在江苏沿海港口所采集的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金乌贼的摄食生态及营养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雌、雄群体间 13C和 15N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金乌贼的 值与胴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值与胴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雄性金乌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57‰2)与雌性(SEAc=0.63‰2)无明显差异,雌性略大于雄性,且两者高度重叠(0.62)。同位素聚类分析显示,可将金乌贼个体分为75~114mm、115~184mm和185~204mm三个胴长组;185~204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SEAc=1.77‰2),75~114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SEAc=0.39‰2);仅75~114mm和115~184mm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为中度重叠(0.34),其余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低。分析认为,金乌贼δ13C值的变化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和金乌贼洄游模式影响,而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金乌贼摄食作用影响;雌性和雄性金乌贼群体之间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利用高度相似;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在营养生态位上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鱿鱼作为海洋高等软体动物,其软体特征与腕部特点为其机动性奠定了基础。为研究仿生鱿鱼软体触腕在不同俯仰角度下的弯曲特性,选择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仿生对象,建立仿生鱿鱼不同俯仰角度下的简化三维模型,并根据不同俯仰角度假设触腕不同弯曲特性。根据三维简化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比较仿生鱿鱼在不同俯仰姿态下与触腕弯曲下的水动力特性。研究认为:仿生鱿鱼采用软体触腕协调游动时,为其俯仰姿态的完成提供了有利的转矩,俯仰角最大为45°时其力矩系数达到-0.001 7,更有利于其高速游动时俯仰姿态的调整与游动方向的改变;仿生鱿鱼在完成俯仰姿态时可以通过改变腕部的弯曲程度,更及时高效地调整姿态与改变游动方向,且所需能耗较小。研究结果对仿生鱿鱼软体触腕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与参考,同时为研究其高机动性游动行为与材料的选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51±114.06mg/m3。鸢乌贼的平均日产量为4.6 t,平均CPUE为3.90 ind/线/h。在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为尖尾海萤,平均值为24.30mg/m3,但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并且与中心渔场分布无关。其次为箭虫类、桡足类和糠虾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18mg/m3、2.32mg/m3和1.38mg/m3,与中心渔场分布关系显著,并可作为渔场分布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中角质颚的分类效果,于2017年10月,2018年3、5和11月,收集了南大西洋、中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海域的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的36个胃并分析其残留角质颚的形态。对采集的角质颚形态侧视图和顶视图进行种类鉴定,建立检索表,提取椭圆傅里叶描述子(EFDs)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头足类2目10科17种。根据角质颚形态分类检索分析,17种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种间差异明显。枪形目(Teuthoidea)的13种头足类角质颚喙部形态分别为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侧壁为近似菱形,翼部发达;八腕目(Octopoda)的4种头足类角质颚有喙部发育,侧壁近似长四边形,有翼部发育。角质颚形态信息聚类分析在目级别区分效果显著。通过对胃含物角质颚形态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佐证胃含物头足类的识别,而且丰富了胃含物头足类的鉴定内容,也为大型海洋掠食性鱼类胃含物头足类分类鉴定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物种,广泛分布在东太平洋海域。其资源大小和分布受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根据我国鱿钓船生产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资料,利用信息增益技术对东太平洋智利和秘鲁外海两个海区茎柔鱼栖息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智利和秘鲁外海茎柔鱼中心渔场分布对应的适宜表温(SST)范围分别是15~23℃和16~25℃,且每月最高作业频次对应的SST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与SST平均值关系密切。信息增益技术结果表明,智利外海和秘鲁外海影响中心渔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主要为SST、55米层水温(T55)、表层至55米层的水温梯度(G0-55)。研究认为,不同海域表征茎柔鱼中心渔场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有差异的,这一差异主要由其海洋环境大背景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眼柄微结构的克氏原螯虾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壳类的蜕壳生长机制使其能够记录生物学信息的钙化组织周期性消失。一直以来,甲壳类年龄和生长的研究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观察和分析了采集于上海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河道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眼柄微结构,并研究了其眼柄上的生长纹与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眼柄切片的横截面和纵切面均可观察到其微结构由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等4部分组成;眼柄内存在明暗相间的生长纹,样本生长纹的数目范围为8~31个;生长纹间距由色素层与钙化层的交界处到钙化层与膜层的交界处呈现出由宽到窄的变化趋势。克氏原螯虾眼柄的生长纹数目与其体长、体质量的Logistic关系式分别为L=(96.66)/(1+e~(-0.25(t-2.54)))、W=(22.48)/(1+e~(-0.41(t-11.78)))。  相似文献   
10.
眼睛晶体在头足类生活史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足类的眼睛晶体是除耳石、角质颚和内壳之外又一重要的硬组织,其形态结构稳定、易提取、易保存,记录了头足类的大量生物与生态学信息,是研究头足类生活史过程的有益补充。尽管眼睛晶体在年龄鉴定和微量元素分析方面相比耳石和角质颚没有优势,但是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面优势明显。本研究中从眼睛晶体的尺寸、微结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回顾了其在头足类年龄、生长、摄食、栖息和洄游等基础生活史过程中的应用。综合分析认为,尽管眼睛晶体适合从时间序列上准确的分析头足类的生活史信息,今后的研究仍需要准确掌握眼睛晶体生长纹的周期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层断面形成的确切时间、年龄,进而重建头足类的栖息、洄游和摄食等生活史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