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4年4月7日至9日,首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在我市隆重召开。近年来,我市奶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3年,全市奶牛存栏达32万头,全市奶业产业化经营率达93%。据省奶协负责人介绍,全国奶协对国内奶牛养殖大省进行考察后认为,我市奶牛饲养模式在全国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同时,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鹿集团为代表的乳品加工群体的壮大,极大地带动了我市乳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这正是此次盛会选址石家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四川省都江堰市某虹鳟养殖场暴发一种传染性疾病,幼鱼和鱼苗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80%.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病料进行解剖及细菌学检查、病理组织观察、人工感染实验、病毒分离、多重RT-PCR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病鱼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膨大,体表发黑,肛门拖淡黄色黏液便,解剖见鳔壁、腹膜出血,胃胀气膨大和明显肠炎;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组织病理学上,头肾、肾脏和脾脏造血组织广泛性变性、坏死,肠黏膜下层嗜酸性颗粒细胞浸润与坏死,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局灶性的坏死灶,并在一些肝细胞胞浆内见嗜酸性包涵体.将病鱼的肝脏、脾组织研磨过滤灭菌后,腹腔注射20尾健康虹鳟,注射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75%),并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取病鱼组织匀浆滤菌液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盲传3代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针对IHNV、IPNV与VHSV的多重RT-PCR检测显示自然发病鱼、人工感染病鱼和病变细胞均为IHNV阳性,扩增序列与IHNV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同源性为99.9%.对分离株的糖蛋白基因“Mid-G”区域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亚洲分离株聚为一支,属于JRt基因型.本研究首次报道我国西南地区养殖虹鳟中IHNV感染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一株似鲇高原鳅源蛙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乐山某养殖场自然发病的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FYL140220。病毒感染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ma popuasum cuprini,EPC)后,细胞呈现圆缩、坏死、脱落、明显空斑的病变特征。将自然发病鱼组织过滤除菌液和细胞培养病毒液分别接种健康似鲇高原鳅,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而对照组无异常。对经FYL140220感染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的EPC细胞制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病毒呈正六边形,对称20面体,对角线直径约(103±7)nm;提取细胞培养病毒液、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发病鱼的内脏器官总DNA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i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保守区域的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约500 bp的特异性条带。MCP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FYL140220与蛙病毒属成员聚为一支,尤其与大鲵蛙病毒与沼泽绿蛙病毒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9.8%和99.6%。结合PCR检测、电镜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分离病毒FYL140220为蛙病毒,这是首次报道蛙病毒可自然感染似鲇高原鳅并致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