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温度20 ℃,盐度25)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范围为0.52~0.67 mg/(g·h),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范围为0.062~0.071 mg/(g·h).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谢高峰出现在早8∶ 00.温度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16~28 ℃,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时达到最高值,但在32 ℃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Vc对栉孔扇贝体内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Vc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体内5种参与免疫防御反应的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c注射剂量为20μg/g和40μg/g时,在注射后12、24和48h,两实验组栉孔扇贝体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都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同时本实验发现,Vc对40μg/g实验组中各种酶的活性刺激与20μg/g实验组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本研究表明,Vc可有效增强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且因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樊甄姣  刘志鸿 《河北渔业》2007,(8):13-14,60
养殖环境污染是造成贝类不同程度的规模性死亡的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环境污染因子,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对贝类免疫活性影响的研究,并对其机理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氨氮对栉孔扇贝血淋巴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胞内胞外活性氧自由基(ROI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氨氮胁迫下,胞内胞外活性氧含量都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浓度继续增加到20~40mg/L时,胞内外活性氧含量都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不同氨氮浓度下两种酶活性也不同,当氨氮浓度为1.25~20mg/L时,CAT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当浓度增大到40mg/L时,CAT活性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当氨氮浓度为1.25~5mg/L时,SOD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当浓度为10~40mg/L时,酶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结果说明,适当的氨氮刺激可增加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增强扇贝的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但较高浓度氨氮则使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显著下降并明显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16S rDNA序列的中国沿海短蛸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基因测序技术,对中国沿海7个短蛸(Octopus ocellatus)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进行分析,以探讨种群扩散潜力对遗传结构的影响.共测定了100个短蛸样本的.485 bp的16s rDNA序列,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中国沿海的短蛸群体存在着明显的种群结构.7个群体明显地分化为两大类群:一个类群由北方沿海的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群体组成,另一个类群南南方沿海的上海、舟山和广东群体组成;两类群间存在14个同定核苷酸碱基的替换.两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别达0.878和0.069,并达到显著分化水平(P<0.05).AMOVA检验表明,两类群间的差异有87.76%存在于群体间,而仅有12.24%存在于群体内.两类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表明可能为中度的种内群体间分化水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断,两类群的分化时间约为晚更新世冰期.两类群的分化可能与短蛸缺乏浮游幼体生活史和无长距离迁移习性有关,基因流与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符合脚踏石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同时短蛸群体的这种分化格局还可能与晚更新世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和长江口淡水的阻隔有关.  相似文献   
6.
温度、盐度和pH值对疣荔枝螺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为材料,用碘量法测定温度、盐度及pH变化对疣荔枝螺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及pH值对疣荔枝螺的耗氧率有明显影响。在13~28℃范围内,疣荔枝螺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当温度达到32℃时,耗氧率反而下降。疣荔枝螺的耗氧率在自然盐度和pH值时均最大,随着偏离自然盐度(28℃)和自然pH值(7.5)的逐渐增大,其耗氧率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温度、盐度、pH对角蝾螺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实验以角蝾螺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在不同温度(13.0,18.0,22.7,27.4,31.8℃)、盐度(16,22,28,34,38)以及pH(3.5,5.5,7.5,9.0,10.5)胁迫下角蝾螺的排氨率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3.0~27.4℃条件下,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到31.8℃时,排氨率则有所下降;盐度对角蝾螺排氨率的影响表现为抛物线形式,在盐度28时达到最大值;在实验范围内pH变化对角蝾螺的排氨率有极显著的影响,当pH为7.5时达到最大值。温度、盐度、pH环境因子对角蝾螺的代谢水平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两种重金属离子对黄口荔枝螺的毒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重金属Gu2 和Cd2 对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的毒性作用,并研究海水温度和螺的规格对毒性作用的影响。在预试验基础上,采用急性攻毒和联合攻毒方法。试验结果:Cu2 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4 mg/L和0.17 mg/L,而Cd2 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00 mg/L和1.10 mg/L。等浓度联合毒性试验表明:在72 h和96 h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86 mg/L和0.16 mg/L,在72 h和96 h的S值分别为1.33和1.07,AI值分别为-0.03和-0.07。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温度升高毒性增强;螺的规格对Cu2 的毒性作用影响不大。结论:Cu2 的毒性比Cd2 强,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温度对重金属的毒性有明显影响,而螺的规格对毒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pH对栉孔扇贝体内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不同pH(7.0,7.3,7.6,8.5,9.0)环境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等5种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高于正常组(pH8.0)时,上述5种免疫指标均随pH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在pH低于正常组时情况稍复杂,4种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CP在pH7.6时酶活性上升至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ALP、SOD和CAT活性均在pH7.3时达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而胞内活性氧含量则随pH降低持续增加。实验结果表明,pH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呈现免疫活性的正调节;但在高强度pH刺激下,扇贝免疫活性呈现出负调节,这种负调节可能与高强度刺激引起的免疫机能疲劳或损伤有关。[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50—654]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atreri)在不同浓度Cu^2 胁迫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酶活性的变化,并同时用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其对栉孔扇贝活性氧(R0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 在0.02mg/L、0.05mg/L、0.1mg/L3种质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体内ACP和AK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随着Cu^2 浓度增加,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当Cu^2 质量浓度达到0.2mg/L时这2种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u^2 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这些数据说明Cu^2 对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