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1.
长心卡帕藻外植体培养及不定芽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长心卡帕藻外植体在PES、PESI、f/2三种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效果。在PE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浓度为2mg/L的IAA、GA3、不同浓度梯度(0.5、2、5mg/L)的6-BA及0.5%椰子水,研究上述生长调节物质对外植体不定芽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后40 d,外植体在PES中生长最佳,死亡率为33.33%,出芽率为60%,延长培养3个月后相对生长率达到2.86%。观察发现外植体不定芽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极性,3种植物激素中6-BA 2mg/L对外植体不定芽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该处理的出芽率和平均出芽数均最高,分别为90%和2.27个,IAA和GA3无明显效果。椰子水的加入则改变了培养基的物理性质,不利于外植体的生长和发芽。  相似文献   
2.
探讨敌草快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观察敌草快对斑马鱼鳃和肝脏组织的急性损伤效应,并分析慢性敌草快胁迫对斑马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丙二醛(MDA)和甘油三酯(TG)的影响。敌草快对斑马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16.92 mg·L~(-1);斑马鱼暴露于8.46、4.23、1.69 mg·L~(-1)敌草快中96 h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鳃小片出现卷曲变形、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和细胞脱落现象,肝细胞呈现明显的肿大,胞质产生空泡化,局部区域细胞坏死、溶解,斑马鱼鳃和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随着敌草快浓度的增加而加重;暴露于1.69、0.84 mg·L~(-1)和0.34 mg·L~(-1)敌草快中28 d后,斑马鱼肝脏的SOD活性变化表现为降-升-降,并呈现出剂量效应;1.69 mg·L~(-1)和0.84 mg·L~(-1)敌草快处理组肝脏的GS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28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34 mg·L~(-1)敌草快处理组肝脏的GS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肝脏的MDA含量在第7 d和14 d变化均不明显(P0.05),在第28 d时0.84 mg·L~(-1)和1.69 mg·L~(-1)敌草快处理组肝脏的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处理组斑马鱼肝脏中TG的含量均从14 d开始出现增加。水体中的敌草快对斑马鱼有较严重的急性损伤作用,长时间暴露于低浓度敌草快中的斑马鱼,其肝脏会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肝脏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花刺参育苗技术,对花刺参自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通过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在水温27~30℃及盐度33.0~35.0室内水泥池进行花刺参幼体培育。花刺参受精卵经5h发育成囊胚,7h进入旋转囊胚期,9h进入原肠期,31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10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20d变态为稚参。由结果可知,花刺参的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花刺参的健康状况则佳,有利于幼体的变态与存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目前水产养殖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存在的弊端,指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并增加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热带海洋环境中琼胶降解菌的最佳产酶条件和最适培养条件,提高其产酶能力,采用3,5-二硝 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比色法测酶活,研究其酶学性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其参加糖代谢的酶。 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院FG12 的最佳产酶条件为1%蛋白胨、0.8%琼脂、0.02% K2HPO4、pH 7.5、28益;最适培 养条件为0.8%琼脂粉、0.5%蛋白胨、pH 6.8。优化后的酶活达到739.58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73.49%。琼胶酶的最 适温度为36益,在36~55益之间的热稳定性很好;最适pH 值为7.5,在pH 为6.5~7.5 时,酸碱稳定性较好。高通量测 序的代谢图中,FG12 中含有多种不同数量的酶参与糖代谢,能通过基因改造提高酶产量。因此,FG12 是一株高效琼 胶降解菌,为潜在的工程菌。  相似文献   
6.
可口革囊星虫体壁形态和组织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中日  黄勃  方再光 《水产科学》2007,26(6):335-339
试验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吻长与躯干长之比介于1与2之间,体壁由外到内依次由角质层、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壁体腔膜组成。角质层是由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非细胞结构,外突形成乳突且在吻顶端特化为钩,乳突顶端含有棕色颗粒物质;上皮薄,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发达,外环内纵,纵肌成束状分布;体壁的最内为壁体腔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朝体腔侧有具纤毛细胞的存在。AB-PAS染色显示体壁仅有少量混合黏液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极长,可分为降肠和升肠,二者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咽和降肠上段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食道和直肠黏膜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除降肠上段外,肠其他各段黏膜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降肠下段有呈倒"U"型的纤毛突起和"V"型的纤毛沟,升肠只存在纤毛沟;降肠下段与升肠上段黏膜上皮中有颗粒细胞存在,升肠纹状缘明显,直肠杯状细胞丰富。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