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2.
根据2016年5月份、8月份、11月份和2017年2月份在乐清湾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甲壳类43种,隶属于2个目、18个科、28个属,全年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哈氏仿对虾。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间变化差异显著,夏季甲壳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优势种种类季节变化较小。对不同水深带的甲壳类群落结构分析发现,5~10 m种类数最多,小于5 m和大于10 m种类数较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水深甲壳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水深和浑浊度是影响乐清湾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水深对甲壳类分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鮸(Miichthys miiuy)在舟山渔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于 2021 年 8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舟山渔场逐月采集鮸样品共计 727 尾, 结合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 分析鮸的摄食习性。 结果表明, 舟山渔场鮸的主要饵料生物类群有鱼类(Pisces)、虾类(Decapoda)、口足类(Stomatopoda)、头足类 (Cephalopoda)、双壳类(Lamellibranchia)、蟹类(Brachyura), 优势饵料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凤鲚(Coilia mystu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 其 δ13C 值范围为−19.09‰~−13.04‰, 平均值为(−16.74±1.03)‰, 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P<0.01); δ15N 值范围为 10.72‰~ 15.96‰, 平均值为(12.44±1.36)‰, 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 δ15N 值计算出舟山渔场鮸的营养级范围为 3.93~4.92, 平均营养级为 4.30±0.39, 营养级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 口足类对鮸的营养贡献率最高(20.6%), 其次是头足类(18.3%)、虾类(16.4%), 双壳类的食源贡献率最低, 为 13.7%。 鮸全年均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体长变化显著, 从不同季节来看, 冬季的胃饱满指数最高, 秋季最低; 从不同体长来看, 大个体胃饱满指数低, 小个体胃饱满指数高。空胃率则为秋季最高, 冬季最低; 空胃率随体长变化不明显。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舟山渔场鮸的摄食习性, 为研究食物网动态变化和营养动力学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肖祎  蒋日进  印瑞  王静  杨凡  王好学  李哲 《水产学报》2023,47(7):079306-1-079306-10
海鳗等鳗鲡目鱼类是舟山群岛海域常见的近底层凶猛肉食性鱼类,研究鳗类的营养生态位可以了解其在舟山群岛海域生态系统中占据的营养层次。本研究以舟山群岛海域的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食蟹豆齿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和短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这5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及种间食物关系。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δ13C范围是-21.91‰~-14.97‰(平均值-17.03±1.14‰),δ15N范围为9.56‰~15.13‰(平均值11.50±1.36‰);(2)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鳗总体的δ13C、δ15N值与肛长相关性均不显著,而除前肛鳗以外,其余4种鳗总体的δ13C值与肛长相关性不显著,δ15N值与肛长呈极显著正相关;(3)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显示鱼类、虾类和口足类是鳗类的主要食物来源;(4)海鳗与其他4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均有重叠,说明它们之间的食源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存在食物竞争;食蟹豆齿鳗和短尾吻鳗的校正核心生态位面积(SEAc)最大,说明二者食性泛化,其摄食类群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易得性;前肛鳗、星康吉鳗和短尾吻鳗之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说明其摄食种类有所分化,体现了同域分布近缘种的食性差异。本研究阐述了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种间食物关系和进化共存机制,可为研究舟山群岛海域高营养级类群的食物网结构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需求日益迫切。针对乐清市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外休闲渔业研究现状及走访国内休闲渔业发达地区,并实地调研乐清市滨海乡镇、渔村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就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休闲渔业活动方式单一;休闲渔业产品的安全问题;缺乏休闲渔业特色文化品牌;海洋生态资源环境退化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完善基础设施;联合多方设计休闲渔业规划;树立当地特色文化品牌;重视发挥政府职能;适当转变休闲渔业的经营策略,为乐清市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基于2018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在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83种,隶属于9目51科,其中优势种鱼类2种,重要种18种,隶属于5目11科,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和龙头鱼。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测度(NMDS)分析表明,春、秋季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均可分为3组,且群落组间差异显著,龙头鱼、七星底灯鱼、赤鼻棱鳀等是影响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ABC曲线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受到中度干扰(W=0.027);秋季鱼类群落处于较为严重干扰状态(W=-0.185)。典范对应(CCA)分析表明,水深、温度和盐度为影响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海洋理化因子。与2015年和2017年同期资源量相比,2018年11月生物量和丰度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想要将海洋资源恢复到理想状态,需要进行长久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休闲渔船体验式拖网标准化改造对乐清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2016年网具改造前和2017年网具改造后的春、夏季于乐清湾海域进行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种类更替率、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网具标准化改造前后渔获物中游泳动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网具标准化改造前后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年春季共有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夏季共有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小黄鱼、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刀鲚(Coilia nasus)。网具标准化改造后:春季渔获物中游泳动物的平均丰度由5.91×104 ind./km2降低至2.72×104 ind./km2,夏季平均丰度由9.76×104 ind./km2降低到3.45×104 ind./km2;春季平均生物量由310.87 kg/km2提高至356.07 kg/km2,夏季由444.90 kg/km2提高到515.90 kg/km2;渔获物中的小黄鱼、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刀鲚等重要经济种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改造前,部分站位的三疣梭子蟹的甲宽和小黄鱼的体长显著增大;重要经济种的幼体比例降低,小型饵料生物种类的优势度有所下降。综上所述,休闲渔船体验式拖网标准化改造对重要经济种类的幼体和饵料生物有一定的保护效果,有利于对乐清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境保护,但渔获物中幼体数量仍占有较高的比例,说明网具规格需要进一步改进。该结果可为休闲渔船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作为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曾因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导致资源枯竭,近些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大黄鱼资源有恢复的迹象,为了解大黄鱼资源变动后摄食情况,于2021年10—11月,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野生大黄鱼样本328尾,应用胃含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手段进行食性分析。结果显示,胃含物饵料生物分为10大类,包括鱼类(Pisces)、长尾类(Natantia)、短尾类(Brachyura)、口足类(Stomatopoda)、磷虾类(Euphausiacea)等,以及少量的海藻,其中口足类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小型鱼类为大黄鱼重要的饵料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δ13C值范围是–19.20‰~–15.17‰,平均值为–16.70‰±0.82‰;δ15N值范围是8.86‰~14.74‰,平均值为10.76‰±0.93‰。稳定同位素分析可得饵料生物类群对大黄鱼的食源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端足类(Amphipoda)、短尾类、长尾类、口足类、鱼类、磷虾类和糠虾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团队分别在2010年5月—2012年2月春、夏、秋和冬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此海域开展了8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 042粒,仔稚鱼2 055尾,隶属于10目19科37种。鱼卵优势种为扁舵鲣和小带鱼等;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鰉、鳀和中华小公鱼等。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是8.40粒/100 m3,仔稚鱼的平均密度是14.85尾/100 m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春、夏季4个季节之间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得出,与鱼卵、仔稚鱼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和海水悬浮物。研究表明,春、夏季是岱衢洋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该海域是鳀、扁舵鲣、中华小公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场。  相似文献   
10.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鱼卵与仔稚鱼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的影响,于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水平拖网调查。根据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群落结构特征,对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资源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共采集鱼卵5 642粒、仔稚鱼1 013尾,隶属于10目21科49种。鱼卵优势种为龙头鱼、短吻红舌鳎和小黄鱼;仔稚鱼的优势种为褐菖鲉、花鲈和小公鱼属未定种。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种类组成基本一致,但是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投礁区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投礁区,与未投礁区差异显著,且春季投礁区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显示,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为稳定,冬季群落结构最简单,夏、秋两季相似度较高,群落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马鞍列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投放对鱼卵、仔稚鱼具有一定的聚集和庇护作用,温度(T)、盐度(S)、水体浑浊度(Turb.)等海洋物理环境因子对鱼卵、仔稚鱼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