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RAPD技术分析13个小白菜和11个结球甘蓝品种的Cd累积特性与耐性的结果表明,8个随机引物中有5个引物扩增到31条多态性片段,大小在100~2000bp之间。聚类分析表明,茎叶Cd高累积的品种有聚集成丛的趋势;茎叶Cd含量与品种间相对遗传距离呈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遗传多样性则随着茎叶C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高、低Cd累积组间分子方差(AMOVA)也呈现显著差异。初步确认了与供试材料茎叶Cd高累积和耐性相关的2个RPAD标记:小白菜1个(350bp),结球甘蓝1个(410bp)。  相似文献   
2.
蘑菇(双孢蘑菇)是一种全球性栽培的食用菌,目前已有74个国家在栽培,年产量在8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75%。我国栽培面积达2亿平方尺左右,年出口量达10万吨以上,居世界首位。我国的蘑菇生产于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北方地区栽培较少。我国的蘑菇栽培面积虽大,但产量较低,平  相似文献   
3.
菜窖种蘑菇     
我省长治市常青公社新民菜场,于1980年利用菜窖种蘑菇2900尺~2,收鲜菇4300余斤(其中一级菇占80%左右),获得平均每平方尺1.5斤的好收成,对促进北方地区蘑菇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菜窖种蘑菇的有关技术介绍于下。 (一)菜窖的规格:菜窖分群体和单体两种。  相似文献   
4.
以人均收入为线索,分析了福建中亚热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从中归纳出城郊“贸工农”型、产业开发型、资源利用型和传统农业型等4种农业生态类型.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方法,研究40多年来全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阐明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经济特征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中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类型的成因与发展机制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绿色食品研究与开发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2 0世纪初发达国家“石油农业”的弊端暴露以来 ,国外出现多种替代农业 ,安全、无污染、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名称繁多 ,如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 ,但实质与绿色食品相同 .本文介绍了国外这些绿色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进展以及我国绿色食品工程研发状况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即从政策资金扶持、市场法制建设、科技研究推广、“绿色”意识培育等 4方面入手 .  相似文献   
6.
平菇是山西主要的菇类产品,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品主靠内销,部分外销。自去年秋季以来,平菇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出国家科委、山西科委、运城科委支持的运城地区小平菇生产,纳入了星火计  相似文献   
7.
8.
信息技术:走向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信息科学及其工程技术将加速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的两个前沿学科及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和探寻生命本原问题中起推波助澜作用。农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等3S技术为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综合的、多维的、动态的,因而也是通晓的和精确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控制方案,将促进农业真正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展和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10多年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简要概述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理论依据和研究必要性,着重评述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机理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机理研究的方向,即:(1)对肥床旱育所形成的苗床微生态环境与秧苗素质的关系;(2)对旱育秧根系生长优势与地上部器官及产量形成的关系;(3)对旱育稀植的群体质量发育特性与其产量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