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黄曲霉产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初期生长较快,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黄曲霉在茶叶中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数量逐渐下降。发酵终止时,未在茶样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2.
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发生及病害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长喙霉 ( Ophiostoma minus Hedgc.)于 190 6年作为新种定名为 Ceratostomella minorHedgc,1981年更名为 Ophiostoma minus Hedgc.,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1]。小长喙霉以小蠹虫( Tomicus spp.)为媒介 ,通过小蠹虫对树木的蛀害 ,被携带进入到寄主植物组织内 ,进行自身生命过程并危害寄主植物[2 ] ,故也被称为小蠹虫伴生真菌 [3,4] 。该菌的寄主植物主要是松树( Pinus spp.) [4] ,它在协助小蠹虫蛀害松树树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4]。80年代以来 ,纵坑切梢小蠹 ( 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在云南 8个地州大面积暴发成灾 ,10余万 hm2 …  相似文献   
3.
干巴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源  张玲琪 《食用菌》1998,20(1):16-17
野生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产量有限,探索其人工或半人工栽培方法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而干巴菌菌种的分离则是研究其生活史及人工栽培的前提条件之一,对干巴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在于探索分离干巴菌菌种的合适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子实体 采集于昆明小哨的成熟新鲜子实体(灰白或褐色,帚状小分枝明显,顶端小枝片达5cm以上)和幼嫩子实体(鲜黄色,未见珊瑚状分枝,直径0.5~2cm)。 1.2 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为马铃薯20g,葡萄糖20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25g,硫胺素30μg,琼脂20g,水1000mL,121℃灭菌30分钟制成斜面。A培养基:将上述灭菌培养基熔化,稍冷却后在无菌室内加链霉素50μg/mL,摇匀,倒入灭菌培养皿,每皿1O~15mL,厚  相似文献   
4.
对从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植物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其中59株内生真菌(占总菌数的35.98%)有抗菌活性,高活性菌株(抑菌圈直径>15mm)有42株(占抗菌活性菌株的71.19%),抗菌谱广的菌株有3株,它们分别是曲霉(Asp-ergillus)、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毛霉(Mucor),表明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广泛分布着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乌头内生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药用植物乌头的侧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它们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其中毛霉属、黑孢属、头孢霉属、芽枝霉属和交链孢属为该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表明药用植物乌头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侧根上分布得最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