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研究杂种优势利用和质核互作机理的理想材料。本实验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ZH46-3437利用pBI121载体构建了过表达载体。同时构建了amiRNA干扰载体即amiR3437,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pCLCrV浸染F1植株的子叶。转基因植株的相对荧光定量数据表明,amiR3437的相对表达量上调,而ZH46-3437的相对表达量下调,利用碘-碘化钾染色法鉴定转基因出现半不育性状,表明ZH46-3437基因可能与棉花花粉育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持续生产及可持续性的影响,为水稻的持续性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西进贤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选取不施肥(CK)、施用氮钾肥(NK)、施用氮磷肥(NP)、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5个长期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变化,并计算水稻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ustainable yield index,SYI),探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演变的影响。【结果】1981-2005年,与CK相比,NK、NP、NPK、NPKM处理均可明显提高早、晚稻的产量,其中NPKM处理的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1981-2005年,除NK处理的早稻产量呈极显著下降(70.8kg/(hm2·年))外,其他施肥处理早、晚稻的产量变化均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下,早、晚稻的SYI值不同,其中NPK、NPKM处理早、晚稻的SYI值均较高,而其他处理的早、晚稻SYI值较低。水稻SYI值与各处理的平均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产量变异系数呈不显著负相关。【结论】可以通过提高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来提高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利用SYI评价水稻高产稳产可持续性还需对其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套基于电子鼻检测技术的茶叶原料农药残留快速诊断方法,试验以一芽二叶茶树鲜叶为材料,分别喷施菊酯类杀虫剂农药和广谱除草剂类农药,通过电子鼻技术进行传感器优化、各农药PCA模式识别并建立单一农药不同浓度预测模型.(1)试验采用L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优传感器列阵.(2)采用PCA模式识别对两大类农药进行定性分析,6种农药表现较强区分度;其中杀虫剂类与除草剂类农药组间、除草剂类农药组内差异极显著.(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浓度定量分析,采用PLS建立各农药浓度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各农药预测与实测浓度值线性拟合加以检验,6种农药的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关系数高、估计标准误差较小.通过田间试验检验,电子鼻浓度预测准确率在85%以上,电子鼻技术在茶叶原料农残快速诊断运用中具备较强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激光衍射法测定中国典型土壤颗粒分布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中国典型土壤粒径分布的方法,提高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测定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激光衍射法和传统吸管法(简称吸管法)对比研究中国15个省20种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分布。【结果】激光法和吸管法测定的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中,激光法测定的黏粒和砂粒含量比吸管法测定的值平均低73.4 g•kg-1和59.6 g•kg-1,而粉粒含量平均较吸管法高131.2 g•kg-1。通过建立土壤粒径的累积分布曲线函数,建立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模型。激光法测出的土壤颗粒粒径累积分布曲线函数为:y=1 000x/(b+x)(x代表粒径大小,y代表小于该粒径的颗粒所占的质量)。吸管法测得的相应粒径累积曲线函数为y=1 000x/(1.32b-1.01+x)。根据该函数得到的土壤颗粒粒径质量百分含量查质地分类三角图,即可判断土壤的质地类型。【结论】激光粒度仪检测结果通过转换模型修正,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机械组成及土壤质地情况,可以快速准确地用于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6.
为探究夏季高温时节遮光颜色对北方茶产量品质及茶园微气候环境的影响,通过黑、红、银灰、绿、蓝、黄6种颜色遮阳网覆盖处理与露地CK相比较,分析茶园温湿度、茶树光合作用、茶叶产量品质等参数的变化差异.结果 表明:与露地CK相比,黑色、银灰色、蓝色遮阳网下降温增湿效果最好,红网、蓝网、黄网覆盖对茶树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提出适宜北方茶区茶树的扦插繁育技术,为抗寒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以无性系茶树品种‘中茶108’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激素种类、插穗状态、浸蘸浓度和时间等因子对茶苗发育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最优组合为A1B3C3D3,即插穗清水浸泡,扦插前浸蘸200 mg/L IBA 30 min,成活率达81.3%;4个扦插因素产生的效应由主到次依次为激素种类、插穗处理方式、激素的浸蘸时间、激素浓度。不同激素种类处理下,地上部发育指标显示IBA+NAA处理有利于叶片数量和干重增长;由茶苗根系发育情况表型观测可知,IBA+NAA处理根类组成较合理,有利于根系中一级侧根、延长根和吸收根的协同生长;由根系发育指标分析可知,IBA+NAA处理最大程度地促进了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生物量的增长。由此确立最优扦插组合为插穗斜削后立即清水浸泡,扦插前用激素组合IBA(200 mg/L)+NAA(200 mg/L)浸蘸30 min后迅速插入基质。在此扦插组合下,27个茶树品种的扦插繁育特性差异较大,扦插成活率最高为91.1%,最低仅为12.17%,高于80%的有11个。研究结果在北方茶树扦插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能够为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索唐宋以来各个时期山东和泰山茶栽培的历史与文化资料,认为金朝时期可能是山东和泰山最早的茶树栽培时期,同时梳理出大部分历史文献记载的应该是泰山植物代用茶;泰山茶树引种栽培的明确记载是民国期间。南茶北引成功后,泰山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