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密集烤房散叶装烟方式对烘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散叶装烟方式对烤烟烘烤效果的影响,明确了密集烤房适宜装烟方式。试验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材,对比分析了散叶插签(叶尖朝上、叶尖朝下)、靠背散叶装烟(叶尖朝上、叶尖朝下)与传统挂竿装烟对烘烤环境、烤后烟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挂竿烘烤相比,散叶装烟方式使烘烤环境更加均匀,增加了装烟量,减小了烟叶鲜干比,烘烤成本降低;靠背散叶装烟上中等烟率最高,但增加了活筋烟率;靠背散叶装烟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且外观质量表现最优。因此,散叶装烟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烟叶烘烤效果,密集烤房以靠背叶尖朝上装烟方式最适宜。  相似文献   
2.
随着烟草农业的不断发展,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烟叶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对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创新性设计一款烟田残膜捡拾机,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空气动力学理论,将含膜土壤提升到一个平台进行智能风选处理,能同时捡拾地表和地下的各种残膜,结构简单,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对烟夹、散叶堆积与散叶插扦装烟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差异显著,与烟夹装烟方式相比,散叶装烟方式的中部叶类胡萝卜素、芳香族氨基酸、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西柏烷类和新植二烯等裂解产物含量显著升高,上部叶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赋权评价分值中部叶以散叶堆积处理(T2)最高(569.24),上部叶以烟夹处理(T1)最高(495.61)。从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角度出发,云南曲靖烟区散叶堆积和烟夹装烟方式可分别增加中部、上部烤后烟叶香气物质含量,可作为后续研究、推广的主要装烟方式。  相似文献   
4.
现有残膜捡拾机构只能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土质疏松、含异物杂质少的表层或浅层的农田残膜回收。针对南方地形、土质和残膜主要集中在0~30 cm耕作层的情况,研发出新型残膜捡拾机构,能同时捡拾地表和地下的各种残膜。通过田间测试表明:该机重约600 kg,整机尺寸约为2.5 m×2.0 m×1.7 m,牵引动力采用36.75k W以上拖拉机,作业幅宽1.1 m,工作深度0~40 cm,碎膜捡拾率≥80%,整膜捡拾率≥90%,作业效率约420 m2·h-1,现已推广使用面积约141 hm2。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红花大金元叶片发育特性,准确判断其鲜烟叶素质,为特殊烟叶的形成规律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红花大金元的出叶速度,测定了不同部位叶片从发生至衰老整个过程中叶面积扩展和淀粉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红花大金元全生育期出叶约30张,返苗后出叶速度呈逐渐增加趋势;根据红花大金元叶面积扩展规律和淀粉积累规律,叶片整个发育时期可分为叶面积形成期,叶面积形成、淀粉积累重叠期(简称重叠期),淀粉积累期3个阶段。叶面积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是大田生长过程中不同素质烟叶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2016年以红花大金元上部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对生育期叶片发育规律、淀粉和总氮代谢特点进行试验测定,研究不同素质烟叶鲜烟暗箱烘烤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叶面积形成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结合Logistic生长曲线特点可将烟叶叶片生长过程划分为初生期、速生期和缓生期,但处理间不同生育阶段持续时间有所差异。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常规处理(T1)和返青处理(T2)叶片生长规律基本相同,叶片生长初生期和速生期均表现为后发处理(T3)最长,T1、T2处理次之,贪青处理(T4)最短;缓生期以T4处理最长,T1、T2处理次之,T3处理最短。不同处理叶片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缓生期达到最大值,缓生期平均淀粉积累量为17.86%,分别大于初生期、速生期平均淀粉积累量(4.09%、7.30%);鲜烟淀粉含量整体以T4处理最高,T1、T2处理次之,T3处理最小。总氮含量随烟叶叶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1、T2、T3处理在速生期转化量最大,T4处理在缓生期转化量最大;鲜烟总氮含量整体以T4处理最高,T2、T3处理次之,T1处理最小。不同处理烟叶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转变时间T1、T2处理最早且二者相差不大;与T1处理相比,T3、T4处理碳氮代谢转变时间分别延滞约7、10 d。暗箱烘烤特性试验表明,T1处理具有较好的易烤性和耐烤性,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易烤性和耐烤性稍差,T3处理易烤性最好,而耐烤性较差,T4处理易烤性和耐烤性均较差。叶片发生规律和碳氮代谢特点影响烟叶淀粉和总氮的积累与转化,从而影响烟叶的易烤性与耐烤性,可依据烟叶发生规律及碳氮代谢特点明确烟叶素质,结果可为不同素质烟叶营养烘烤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8.
通过研究不同装烟方式下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为烘烤工艺优化提供依据。试验以K326中部叶为试材,分析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和形态变化以及二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叶片水分散失较快;T1处理形态变化主要集中在定色前期和干筋期,而T2处理则主要集中在定色前期;进一步的数据相关分析表明,T1处理形态变化与叶片和主脉含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T2处理形态变化与叶片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主脉含水率负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可根据不同处理时烟叶水分与形态变化的差异适当调整和制定烘烤工艺,提高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9.
烤烟部位量化识别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测量了不同烟区的不同品种、不同叶位烟叶主要外观形态指标,比较分析了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期选择适宜指标识别判定烟叶部位。结果表明,部位标度值的重现性、稳定性都较好,波动性小,不同部位烟叶间差异显著,而同一部位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烟叶间几乎没有差异,作为识别判定烟叶部位的量化指标稳定可靠;而叶片长度、宽度、长宽比等指标变异系数大,波动大,稳定性差,同一部位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不能作为判断烟叶部位的量化指标。运用部位标度值法,对烟叶的部位进行识别判定,将烟叶分为下部、中部和上部3个部位,快速准确,科学易行。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采后离体烟叶内淀粉和糖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采后烟叶软化的关系,以烤烟品种豫烟12号为材料,测定采后烟叶硬度、呼吸强度、总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变化,并对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后烟叶硬度逐渐下降,且与淀粉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27*),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4**、-0.958**)。离体烟叶内淀粉合成代谢相关酶基因NtAGPS、NtGBSS、NtSS、NtSBE和NtISO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烟叶支链淀粉合成酶基因NtSS、NtSBE和NtISO表达量在烟叶离体18 h内仍维持较高水平,24 h后急速下降;淀粉水解酶基因Ntα-amylase和Ntβ-amylase,以及糖代谢相关酶基因NtSPS、NtSuS和NtVIN表达量呈先上调后下降趋势;即采后烟叶淀粉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加强,同时糖代谢逐渐旺盛,当糖代谢底物消耗殆尽或叶片衰老至一定程度,糖代谢又减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