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行为特性与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强度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行为特性与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西伯利亚鲟电麻醉阶段包括部分失去平衡期、完全失去平衡期、完全麻醉期和鳃动停止期等4个时期。电麻醉时西伯利亚鲟呈现趋阳性;随着电压升高,到达各麻醉阶段时间与恢复时间逐渐缩短。西伯利亚鲟到达完全麻醉期时间在15 V、20 V、25 V、35 V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在30 V与35 V时分别仅为97.0 s和68.8 s,而恢复时间为0 s。各试验组西伯利亚鲟在电麻醉时鳃动频率均增加,而恢复阶段均降低。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摄食与活动状态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电压升高,钾离子与镁离子浓度先下降后上升,钙离子则先上升后下降。钠离子与氯离子浓度变化较大,均是15 V组时浓度最低,20 V时浓度最高。磷离子浓度呈现增高趋势。pH值在麻醉后降低,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西伯利亚鲟幼鱼适宜电麻醉强度为25~30 V,电麻醉是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渭北旱作冬小麦?春玉米一年1熟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7—2014年在陕西省合阳县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连续7年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免耕、连续深松和连续翻耕6种轮耕模式下麦田0~60 cm土层物理性状、0~200 cm土层土壤湿度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轮耕模式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显著,其中以免耕/深松效果最显著;0~60 cm土层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田间持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提高12.9%;2)轮耕对土壤团聚体特性影响明显,免耕/深松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最高,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最低,水稳性均重直径(WMWD)最高,水稳性和力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均最低;3)小麦生育期间免耕/深松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和小麦产量较连续翻耕分别增加17.7 mm和9.5%。综合可知,轮耕有利于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免耕/深松更有利于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和土壤结构稳定,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林蛙卵油的脂肪酸成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工艺及氧化稳定性,将提取得到的东北林蛙卵油中的脂肪酸进行GC-MS检测,对尿素包合法分离纯化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正交试验,并将林蛙卵油在不同条件下储存0,6,12,18,24,30 d,测定各组的过氧化值。结果表明:林蛙卵油中含有1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76.7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0.25%;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工艺的最优条件:脲脂比为2、包合温度为-20℃、包合时间为15 h;林蛙卵油在-20℃、避光条件下保存,过氧化值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5.
2016年4—7月,选取人工孵化的野生东北林蛙蝌蚪进行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研究不同饲料及光照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因素主次顺序为饲料光强光色,最优组合为红光,4 000 lx,饲料三,该组合下饲养的蝌蚪增重最大。为工厂化养殖蝌蚪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轮耕对渭北旱塬麦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由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秸秆还田翻耕组成的不同保护性轮耕模式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2007-2014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连续免耕(NT/NT)和连续翻耕(CT/CT) 5种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2011-2014年小麦收获后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及产量差异。【结果】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积累,而免耕、深松和翻耕组成的3种轮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随着耕作年限延长,连续免耕处理下土壤养分逐渐表现出“上层富集,下层贫化”的现象;而免耕/深松轮耕更有利于耕层及耕层以下土壤养分均匀分布。随着轮耕年限增加,各耕作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量均呈现出整体增加趋势,其中以免耕/深松处理增加趋势比较明显。与2007年相比,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轮耕处理的0-60 cm土层年平均有机质含量增加速率分别为4.53%、3.02%和2.26%,2014年土壤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4.07、2.68和1.65 kg·m-3。轮耕7年后,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轮耕处理较连续翻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5.3%、15.2%和10.2%,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31.57%、21.45%和13.94%,其中免耕/深松处理较连续免耕有机质含量增加9.20%,总量增加3.84%。在2011-2014年期间,与连续翻耕相比,连续免耕和3种轮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及总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2014年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轮耕处理较连续翻耕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7.3%、8.0%和6.4%,氮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0.21、0.13和0.09 kg·m-3,其中,免耕/深松处理较连续免耕全氮含量增加了3.02%,总量减少了2.26%。2011-2014年冬小麦平均产量表现为深松/翻耕>免耕/深松>连续翻耕>翻耕/免耕>连续免耕,其中深松/翻耕和免耕/深松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接近,分别较连续翻耕处理显著增产10.36%和9.80%,较连续免耕处理显著增产17.84%和17.24%;翻耕/免耕较连续翻耕处理减产1.59%,较连续免耕处理增产5.08%,但差异不显著。不同保护性轮耕措施下,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与轮耕年限呈显著线性相关。【结论】3种轮耕模式较连续翻耕有利于提高0-6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总量,且较连续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在耕层及耕层以下土层均匀分布,其中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优,且增产效应较佳,为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大叶樟种苗无菌芽,构建大叶樟遗传转化体系。以大叶樟茎段为材料,研究不同季节、不同树龄、不同芽类型和不同激素配方对外植体萌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叶樟外植体在6-BA含量和6-BA/NAA比值越高的培养基上萌芽率越高;幼年树外植体的萌芽率高于成年树,染菌率低于成年树;外植体中顶芽的萌芽率低于腋芽,污染率高于腋芽;外植体在春季的萌芽率高于秋季,污染率低于秋季。结论,大叶樟无菌芽诱导最好在春季采取幼年树上带有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培养基中激素配方为2.0 mg/L 6-BA和0.02 mg/L NAA。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林蛙卵油脂肪酸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到化妆品的研制中。并对化妆品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筛选,根据综合性能评分方法表对化妆品的基质进行打分,以分数为指标确立了护肤乳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最终确定了护肤乳的配方为脂肪酸2 g、单硬脂酸甘油酯3 g、十六醇1.5 g、十八醇1 g、丙三醇4 g、凡士林3 g、吐温-80 3 g、三乙醇胺5 g、生育酚0.75 g。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70℃、乳化时间40 min、搅拌速度800 r/min。  相似文献   
9.
从贵州酸菜和豆豉中筛选出适合羊乳发酵的乳酸菌。通过平板初筛、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凝乳试验,共获得8株菌落透明圈较大、羊乳凝乳性能良好的乳酸菌,初步鉴定AB1和NK2为肠膜明串珠菌,AB4为粪肠球菌,DE4为嗜热链球菌,AB2、DE2为嗜盐片球菌,NK5为植物乳杆菌,LQ1为发酵乳杆菌。羊乳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E4、NK5发酵酸度适中、持水力及感官评价得分较高,有望成为酸羊乳发酵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头健康的梅花鹿仔鹿,随机分成3组(Ⅰ、Ⅱ、Ⅲ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16%的饲粮,Ⅱ组饲喂添加了0.16%蛋氨酸的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Ⅲ组饲喂添加了0.12%蛋氨酸的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饲养试验于2015年10月2日开始,至2015年10月24日结束。为了测定其生长性能,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对仔鹿进行称重;为了测定其血清生化指标,在试验结束时进行采血。结果表明:各组梅花鹿仔鹿的增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梅花鹿仔鹿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OB)、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血清中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得出,与蛋白质水平为14.16%的饲粮相比,在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16%蛋氨酸对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说明在本试验范围内利用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蛋氨酸代替高蛋白质饲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