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综合类   8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竹山地笋用林笋期叶片光合及呼吸性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Through analyzing the various position leaves character of 3 ages bamboo, including net photosyntheticrate, light respiratory rate, dark respiratory rate, CO2 compensation point and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in five-years - old forest during different growing shoot stages in stated - own forestry farm of Nanjin, results showed thatleaves had vigorou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uring prosperity stage of growing shoot.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was high-er, light respiratory rate, dark respiratory rate, CO2 compensation point and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were lower,the photosynthetic coefficients was larger.2- year bamboo and 3 - year bamboo had stronger photosynthetic ability.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and respiratory indexes of various position leaves were not consistent, but in generally, mid-dle leaf had stronger assimila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42种园林绿化植物对SO2气体的抗性及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熏气法对浙江省42种园林绿化植物对SO2气体的抗性及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参试植物的抗性及吸收能力划分为弱、较弱、中等、较强和强5个等级。结果显示,42种植物对SO2的抗性和吸收能力均有较大差异,抗性最强的是常春藤,其熏气持续时间是抗性最弱植物天师栗的9.5倍;绝对吸收能力最强的和最弱的分别为杨梅4 805.54 mg·kg-1和华棕14.03 mg·kg-1。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38种园林绿化植物对氟化氢气体的抗性及吸收能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吸收有害气体的生态功能,采用人工熏气法,对浙江省38种园林绿化植物对氟化氢气体的抗性及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参试植物的抗性及吸收能力划分为弱、较弱、中等、较强和强等5个等级。结果显示,38种植物对氟化氢的抗性差异较大,抗性最强的熏气持续时间为9h(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抗性最弱的仅2h(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参试的落叶植物中弱和较弱抗性物种占87.50%,而常绿植物在弱至较强各等级的分布较均匀,表现出比落叶植物的抗性更强。植物对氟化氢气体的吸收能力差异非常显著,部分植物具有十分惊人的吸收能力。大叶榉Zelkova serrata的绝对吸收能力最强,达13.66g·kg^-1,是最小吸收能力植物湿地松(Pinus elliottii,117.06mg·kg^-1)的116.65倍;落叶植物中吸收能力中等的所占比例最大,为37.5%。常绿植物则由弱到强吸收能力等级呈现出逐渐递减趋势。试验各植物对氟化氢抗性与吸收能力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LN_2保存处理后苦槠种子的膜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苦槠种子和离体胚在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含水量、冷冻方式、解冻方式 ,以及离体胚冰冻保护剂对电导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含水量是超低温保存成功的关键 ,适度脱水可大幅度降低苦槠种子和离体胚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质膜伤害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 ,其电导率的变化呈先降后升 ,15 %含水量的电解质外渗率最低 ;而在冰冻保护剂作用下 ,离体胚保存最佳含水量为 10 % ,其质膜所受的伤害比较轻 ,电解质外渗量较小 ,膜修复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2015-2016年,在浙江省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苗木主产区、风景名胜区和城镇绿化区,采用LY/T1847-2009《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紫薇》品种性状调查方法,对紫薇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对其中的银薇品种群进行报道,调查并鉴别出18个银薇品种,其中已见文献报道的10个,新品种有8个,分别为‘紫爪直枝白’L.indica‘Zizhao Zhizhi Bai’,‘长爪白云映霞’L.indica‘Changzhao Baiyun Yingxia’,‘大花紫环’L.indica‘Dahua Zihuan’,‘大花冰清玉蝶’L.indica‘Dahua Bingqing Yudie’,‘大花红日映霞’L.indica‘Dahua Hongri Yingxia’,‘红环小花白’L.indica‘Honghuan Xiaohua Bai’,‘红晕’L.indica‘Hongyun’,‘紫扇’L.indica‘Zishan’。调查发现‘大花红日映霞’、‘红晕’和‘紫扇’为观赏特性优异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秃杉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对秃杉混交林及秃杉纯林的地上部分持水能力及土壤孔隙度、渗透性能及持水能力等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 :秃杉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优于秃杉纯林 ,其中以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最好 ,其土壤稳渗速度和稳渗系数分别为 44.1和 2 6.4mm· min-1,林分总持水量达1 0 97.33t·hm-2 .其它依次为秃杉杉木混交林 >秃杉纯林 >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7.
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采用热脱附-气象色谱-质谱联用(TDS-GC-MS)法对浙江省永嘉县四海山林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林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含量及变化进行了春夏秋冬各1次测试。结果显示,黄山松林空气VOCs全年共检测到69种,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年均相对含量最高,达40.92%,出现的物质有α-蒎烯、桉树脑和柠檬烯等;其次为其他类、醛类和脂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12.45%,12.22%和11.00%。黄山松林空气VOCs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以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VOCs的32.06%,52.15%和58.86%;冬季以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达34.29%。总体来看,黄山松林空气中VOCs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有利于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相似文献   
8.
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盆栽桂花的矮化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多效唑PP333(Paclobutrazol)和矮壮素CCC(Chlorcholinchlorid)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展了3年生盆栽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矮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 500、3 000和6 000 mg/kg的矮壮素均使桂花新梢茎显著增粗(P<0.05),浓度为1 500mg/kg的多效唑使桂花新梢长显著缩短(P<0.05);各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基本使桂花花量增加,花期延迟.综合考虑盆栽桂花的生长及开花情况,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浓度为l 500mg/kg,矮壮素的适施用浓度范围为6 000 mg/kg.  相似文献   
9.
对松材线虫入侵不同年数后嵊泗海岛黑松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层情况、种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以及优势种类植物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对嵊泗海岛松林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破坏,为害后,原来生态系统中上层乔木消失,植被逆行演替为以野桐、算盘子、小槐花及一年蓬、禾本科植物及莽草为主的杂草和灌丛.随为害时间的增长,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有一定变化,生态系统整体处于次生演替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0.
对南靖林场5a山地麻竹林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竹林现存生物量、能量贮量和移出林外利用的生产力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3a以后竹林地下部分生物量、能量贮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能量随竹龄增大而减小,1、2a竹林林下植被能量贮量高于麻竹林层;麻竹林各组分的热值为17 2059~20 2806kJ·g-1,灌木的最高,地表残留物的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