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华南红树林溶磷菌16S rDNA PCR-RFLP分析及其溶磷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是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Lin,1999),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是宝贵的生物资源.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由于红树林周期性生长在海水中,间隙水富含Mg2+,Ca2+,Fe2+等阳离子,磷酸盐通常沉淀在底泥中,导致大量的磷元素不能被红树植物所利用(Bashan,et al.,2002).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相思属树种根瘤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多数相思属树种都能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对改良土壤肥力、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与相思属树种共生的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苗木接种效应方面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增加人们对相思根瘤菌的了解,扩展对相思根瘤菌研究与应用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广东茂名和东莞区域的经济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为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2个不同区域生境中4个品种白木香结香部位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结合不同品种的结香特性,进一步挖掘与白木香结香显著相关的真菌类群,促进结香技术的提升。结果表明:相同生境条件下,同种白木香不同高度结香位点真菌组成结构非常相似,但不同真菌的丰度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生境下,相同品种结香部位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生境差异可能是导致结香部位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同一区域生境下,不同品种白木香结香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品种差异可能是导致白木香结香部位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特有真菌类群的存在也可能是影响白木香结香特性的关键。Fusarium spp. 和Hypomontagnella spp. 等真菌在易结香品种分布广泛且丰度极高,可能与易结香品种的结香特性相关,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外生菌根真菌能与某些树木形成稳定的菌植共生体——外生菌根。外生菌根能吸收土壤中植物难以吸收的无机或有机形式营养物质,并传递至宿主植物为其所利用。由于这种养分传递的生态重要性,外生菌根真菌介导的“菌植”N传递关系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文中综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的可利用N形式及其促进宿主植物N营养吸收的机理,主要归纳为:1)菌根增加了养分吸收面积,促进N吸收;2)外生菌根真菌编码利用N源所必需的一套酶和转运体,协助宿主对难吸收的硝酸盐和有机N的利用。在全球N沉降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本综述将有助于了解外生菌根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6.
磷(P)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养分之一,而土壤中大部分的P难以被植物所直接利用。菌根共生是林木提高P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菌根真菌可以与陆地上大部分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促进植物P吸收和生长发育。不同类型的菌根共生对P养分具有偏好性。菌根真菌通过外延菌丝增加P吸收表面积、释放分泌物、调控磷酸盐转运蛋白与相关基因机制协同作用,促进林木对土壤P养分的高效利用。菌根共生体形成及其养分获取受到土壤p H值和养分状况、林龄、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中从不同菌根共生体的养分偏好性、利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评述有关林木菌根共生影响P养分利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对于促进菌根共生在林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