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 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鳜、杂交鳜和斑鳜日增重率分别为(1.171±0.180)g/d、(1.019±0.104)g/d和(0.433±0.078)g/d,生长速率快慢次序是鳜杂交鳜斑鳜。鳜、杂交鳜和斑鳜平均日摄食量分别为(6.1±0.31)g/d、(5.26±0.33)g/d、(4.24±0.23)g/d。胃蛋白酶比活力最高部位是胃,实验前期,3种鳜鱼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后期,鳜、杂交鳜和斑鳜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为(347.8±13.3)U/g、(303.4±12.1)U/g和(272.1±10.9)U/g。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量随生长阶段缓慢增加,PGC∶PGA1∶PGA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例是1.1∶1.0∶0.7;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最高,杂交鳜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3种鳜鱼的生长速率快慢与它们的摄食量大小之间呈正相关,摄食量大小与其消化能力间也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鳜仔鱼视网膜及口腔齿的发育对摄食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方法对鳜受精卵及1~30 d仔鱼的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受精后54 h晶状体形成,视网膜还未分化;80 h视网膜分化为外核层、内核层、内网层和神经节细胞层4层结构;98 h形成色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层和神经纤维层;124 h外网层形成,视网膜10层结构发育完全。孵化后4 d开始出现少量颌齿和咽齿;5 d和14 d分别观察到腭齿和犁齿;15d时鳃耙形成但形状较小。口腔齿的数量随着仔鱼个体的生长而增加至近于成体。(2)鳜内核层分化成一层水平细胞、数层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属光感受系统不发达的类型。(3)鳜仔鱼在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时已经开始形成口腔齿,为提高捕食的成功率提供了基础条件,充分表现了个体发育在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4)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减少,孵化后29 d,体长18.36 mm时,只有一层神经节细胞,说明此时的仔鱼已适应黑暗环境生活。鳜视觉结构的变化与其从浮游到底层的生态迁移及捕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研究亮点:从组织学研究角度对鳜仔鱼视网膜发育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了视网膜各组成结构的发育特征,并结合鳜仔鱼齿的发育特征,分析了其对摄食行为的适应,首次解释了伴随着视网膜发育而形成的由浮游生活到底层生活的适应,研究结果以期为鳜在种苗生产过程中正确选择开口饵料和早期动物性饵料,以降低种苗的死亡率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