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简称FF法)研究了苯并(a)芘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在试验中首先优化了FF法测定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稀释倍数,将罗非鱼胆汁分别稀释1000、2000、4000、8000倍,在激发/散发波长380 nm/430 nm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显示2000倍左右的稀释较为合理,结合其他研究,试验最终采用1600倍的稀释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后的FF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BaP(0.1、1、10、50μg·L-1)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1μg·L-1浓度组的BaP代谢物随时间变化无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3个剂量组从2 h起就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个试验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胆汁中BaP代谢物随浓度升高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鱼体内胆汁代谢物可用来反映周围水环境中BaP的污染情况。这为将FF法应用于环境中BaP的生物监测,使胆汁代谢物成为BaP环境监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了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以主要免疫因子为切入点,综述了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及途径,以及环境中其他有机污染物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理。[结果]鱼类的免疫系统处于进化的特殊阶段,研究苯并芘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结论]该研究为应对在鱼类养殖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及其他环境因子引起的免疫损伤,加强鱼类自身的免疫力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倒刺鲃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倒刺鲃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检测指标包括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Olive尾矩.结果显示,低浓度的镉虽然并不会引起试验鱼明显的中毒症状,但已经对肝脏DNA产生损伤.0.01 mg/kg组4个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05 mg/kg组尾部DNA含量、尾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1 mg/kg组4个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  相似文献   
4.
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并芘作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代表,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毒性作用机制是经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代谢活化的产物7,8-二羟基-9,10-环氧苯并芘,这也是产生免疫毒性的关键物质。鱼类的免疫系统处于进化的特殊阶段,本研究以主要免疫因子为切入点,综述了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指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有机污染物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理,并就鱼类养殖过程中为应对有机污染物及其他环境因子引起的免疫毒性所使用的免疫增强剂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