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6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林业   626篇
农学   308篇
基础科学   380篇
  385篇
综合类   2549篇
农作物   270篇
水产渔业   393篇
畜牧兽医   1192篇
园艺   608篇
植物保护   23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1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禁用农药毒死蜱在豇豆中被高频检出,已成为豇豆中农残超标率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毒死蜱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进行了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豇豆中的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在0.01~5 mg·kg-1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76.3%~8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一次施药和结荚期二次施药后,成熟期采收的豇豆样品中均无毒死蜱检出;结荚盛期一次施药后,残留消解曲线为Ct=1 726.6e-0.431t(R2=0.981 5),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 d;施药后10 d,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降至0.05 mg·kg-1以下,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毒死蜱在播种期和苗期的使用,不会导致成熟期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始花期后的使用需控制10 d以上的采收间隔期;结荚盛期须禁止使用毒死蜱。综上表明,在尚未制定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精准施用规范的背景下,我国禁止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植保无人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大疆MG-1P植保无人机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大疆MG-1P植保无人机喷施药剂对小麦安全,且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防效达77.82%、病指防效达79.54%,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高于易田3WYTZ1000-21型自走式喷杆植保机,防效表现较佳。研究结果可为植保无人机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立面绿化是解决当今城市发展中重建筑、轻绿化而导致的人均绿化不足等问题、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的可行方法。在简要概括立面绿化主要类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成本等影响我国城市立面绿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政府支持、提高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立面绿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叶尔羌高原鳅同工酶表达的组织差异性和基因位点表达特征,试验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养殖和野生个体的心脏、肌肉、肝脏和肾脏4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LDH由2个基因位点编码,4种组织器官中共检测到3条酶带,组织差异性不明显;EST由3个基因位点编码,4种组织器官中共检测到7条酶带,其中EST-1a和EST-3b为各组织器官共有酶带,具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性;MDH的S-MDH和M-MDH型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4种组织器官中共检测到5条酶带,但酶带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性。根据酶谱特征对其种质鉴定进行了分析发现,叶尔羌高原鳅同工酶具有自属的一套同工酶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针对亚热带红壤选用海鲜菇废菌棒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通过短期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施用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 <0.25 mm粒径为主,其中生物炭配施化肥处理含量最高,为 65.88%,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粒径 >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比例,增幅达到 40.52%;配施化肥、猪粪则会降低其含量,降幅分别为 43.33%、25.33%;(2)生物炭配施化肥、猪粪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3)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平均增幅分别为 154.76%、74.05%、30.16%。综上所述,生物炭施用有利于提高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且对于土壤碳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豆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了大量的大豆试验数据(1998~ 2017年)基础上,通过拟合氮、磷、钾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得出最佳的施肥量和种植密度,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春大豆和夏大豆的产量逐年增加,平均产量分别为 2 610和 2 724 kg/hm2。夏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 N 96 kg/hm2、P2O5 80 kg/hm2和K2O 126 kg/hm2;春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 N 71 kg/hm2、P2O5 108 kg/hm2和K2O 74 kg/hm2;实现夏、春大豆高产的最佳密度分别为 27万和 34万株/hm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磷用量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肥和密度;在夏大豆产区,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用量。种植密度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春、夏大豆需要提高种植密度获得高产,同时均应注重磷肥施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平板对峙法从连作多年的番茄根际土样中筛选得到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ZF161,该菌株对番茄匍柄霉的平板抑制率达到70.51%。离体叶片试验显示,菌株ZF161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防治效果达到69.83%。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鉴定菌株ZF16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番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F161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3.27%。进一步平板对峙抑菌谱试验结果显示,菌株ZF161对其他7种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上述结果说明,菌株ZF161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多种病原真菌也具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 5 种不同光质光源,分别对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的菌丝、原基和子实体进行照射,检测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数量、子实体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以及产量等。结果显示:真姬菇菌丝在黑暗和红光下生长较快,在红绿蓝复合光下生长最慢;在蓝光下形成的原基数量最多,而在红光下原基数量最少;子实体阶段,黑暗下菌柄的长度及直径最大,绿光下菌柄长度及直径最小;而在蓝光和红绿蓝复合光下菌盖直径最大。相同培养时间,真姬菇在黑暗和蓝光下产量较高,在绿光下产量最低。进一步检测真姬菇光受体基因 WC1 和 WC2 在不同光质条件下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在菌柄中 WC1 在黑暗下表达量最高,WC2 在蓝光下表达量最高;而在菌盖中 WC1 和 WC2 均在蓝光下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2016—2018年开展了美洲鲥商品鱼池塘养殖试验,2018年养殖成活率达到80%以上。根据3年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分析,放养密度控制在1 000~1 200尾/667 m~2为宜,规格要求100 g/尾以上。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