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4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葡萄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是我国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发展迅速,但要调节结果期,首先 应 有数量充足且发育质量良好的花芽.因此,首先应对其花芽分化机制有所了解.葡萄的成花 研究,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1].本文对影响葡萄花芽分化的因素,分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激素3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酸碱添加试验改变土壤pH值,研究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10~3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以及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低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除土壤全磷外均存在显著差异;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在10~3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0~10 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对于0~10 cm土层而言,酸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碳磷比;碱添加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磷比以及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磷比。对于10~30 cm而言,碱添加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氮比,降低了典型草原的全氮和氮磷比以及草甸草原的碳磷比。3)荒漠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均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pH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不同草原受土壤pH值改变的影响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且表层土壤相比下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酸碱添加对不同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了生态系统对土壤pH值改变的短期响应。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壤pH值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在土壤退化后的恢复重建中应合理调节土壤pH值,以保证土壤养分元素的平衡及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开始出现,现今已超越科学领域,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在科技部的 “十三五”期间“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下,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6个单位31位科学家于2016年7月开始承担“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1)凸显中国北方植物群落演替在温室气体吸收和排放平衡,特别是在我国未来碳汇中的作用;2)绘制森林和草地碳源汇转变的敏感区、脆弱区;3)建立和发展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多时间序列历史变化及其对全球氮沉降、大气CO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4)揭示氮沉降、升温、火干扰和植被演替驱动的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及其碳源汇响应。通过该项目5年的实施,预期能增加我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增强对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预测能力和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湖泊水污染情势对于湖泊的水功能发挥有指示意义。为研究过去近10年来我国典型湖泊中氮、磷浓度变化特征及水质情况,并探讨人类各领域活动对其的影响,收集了2010—2018年五大湖区14个典型湖泊的总氮与总磷浓度数据以及湖泊所在地级市的人口及经济数据。结果表明:(1)过去近10年我国五大湖区湖泊的总氮及总磷浓度整体上呈微弱下降趋势。(2)五大湖区水质的区域差异性显著,东部平原湖区水质较差,青藏高原湖区水质情况最优,而云贵高原湖区中湖泊水质情况差异较大。(3)人类活动对我国湖泊氮、磷浓度的影响很大,其中人口密度及工业产值对总氮、总磷浓度影响突出,达到显著水平,而政府对工业废水的管控会减轻湖泊污染。  相似文献   
5.
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显示二者的关系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但是关于土壤pH变化对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在样带空间调查实验与定点控制实验之间差异的研究还无报道。采用样带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自然条件下内蒙古草原样带上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系变化及其与土壤pH的关系,同时通过外源添加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研究人为改变土壤pH后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系变化,并比较样带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样带空间梯度上,土壤pH变化主要受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干旱指数的影响。沿天然的pH梯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间呈现为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也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生物量与多样性二者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在定位的酸碱控制实验中,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间呈显著的上凸单峰曲线关系,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之间也呈显著的单峰曲线关系,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关系因植被类型而异:在荒漠草原二者为正相关,而在典型草原二者无显著相关性。可以看出,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与土壤pH密切相关,并且在样带上和控制实验中呈现出相反的结果,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关系也不完全相同。两种研究方法出现差异的原因是样带观察反映的是生态系统长期适应的结果,而控制实验结果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短期响应,这种时空尺度的差异造成了两种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森林细根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细根生产力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技术方法等的限制,使人们对森林地下部分的认识相对不足。在收集国内外研究资料基础上,对细根的划分与定义、测定细根生产力的3种常用方法(根钻法、内生长袋法和微根管法)、细根生产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影响细根生产力的生物因素(森林结构类型、植物多样性、群落演替和土壤生物等)和非生物因素(气候和土壤)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和评述,讨论了细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我国开展森林细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业小组依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平台,通过对互联网+无公害芽苗菜的"微商"创业实践和反思,使小组成员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影响落叶果树芽休眠的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落时果树芽的休眠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很重要但至今还未弄清楚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落叶果树芽休眠的概念、分类和影响休眠的内外因素。落叶果树芽的休眠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温度和激素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影响芽内部的激素水平、水分状态、膜透笥和能量代谢影响芽的休眠。人们虽然在落叶果树芽休眠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李响  袁志友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2):87-92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植物养分循环模型,收集了51篇国内外中英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了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氮(N)、磷(P)重吸收特征的差异及温度和降水量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凋落叶平均N含量分别为9.05,14.91,12.72 mg/g,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凋落叶平均P含量分别为0.50,0.79,0.76 mg/g。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平均N重吸收率分别为64.16%,51.97%,35.82%,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平均P重吸收率分别为65.51%,46.74%,41.72%;(2)草本植物调落叶N,P含量显著低于灌木和乔木,但草本植物N,P重吸收率显著高于灌木和乔木,灌木N重吸收率显著高于乔木,灌木的其他养分重吸收特征与乔木没有显著差异;(3) 3种生活型植物凋落叶N和P含量与年均温呈正比,而N重吸收与年均温呈反比,P重吸收率与年均温不相关。3种生活型植物凋落叶N含量和N重吸收率分别与年均降水量呈正比和反比,凋落叶P含量和P重吸收率均与年均降水量不相关。本研究中草本植物较高的养分重吸收率可能说明其相较灌木和乔木更新速率更快,不同生活型植物对...  相似文献   
10.
黄菊莹  徐鹏  余海龙  袁志友  李凌浩 《草业科学》2012,29(10):1589-1595
本研究通过3个盆栽控制试验(施氮肥试验,0、0.5、1、2、4、8、16、32、64和128 g·m-2 10个水平;施磷肥试验,梯度同施氮肥试验;控水试验,11.5、12.7、14.3、16.4、19.1、22.9、28.7、38.2、57.3和114.6 mL·cm-2 10个水平),探讨了养分和水分改变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生物量和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羊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养分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冠比呈降低的趋势;随着水分供给增加,羊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养分库亦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冠比无明显变化;生长旺期地上生物量和养分库高于地下部分,生长末期地下生物量和养分库高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