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皇蛾Attacus atlas(Linnaeus)及长尾青蛾Actias selene(Hubner)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人工室内试养,初步确定了皇蛾的寄主植物是乌桕和柳树,长尾水青蛾的寄主植物是白乌桕、红乌桕和鸭脚木。幼虫发育经过,皇蛾为6个龄期42~45天,长尾水青蛾为5个龄期35~38天。整个生活周期,皇蛾为75~81天,长尾水青蛾为59~67天。卵和蛹的生命力较强,而幼虫的生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从甜菜夜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包括适宜宿主品种和接种时期、感染中量、寄生部位、平均产孢量、单头蚕最大产孢量、传染方式等内容,以期利用家蚕为替代宿主大量繁殖甜菜夜蛾微孢子虫,以及开展微孢子虫生物防治实用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果叶两用无籽桑树新品种大10,是由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历经了20多年的努力选育出来的三倍体果桑品种,具有产果量高、果质优和产叶量高、叶质优的特点。该品种早已被载入《中国桑树品种志》、《桑树栽培及育种学》等书籍,并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组认可为推广品种,已在广东、浙江、四川、上海、江苏、北京、重庆、陕西、广西、云南、湖南、湖北等省(市、区)引种及推广应用累计5万多亩,并成为当地果桑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4.
蚯蚓,又名地龙,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生物之一。由于它在医药、食品、环保、禽畜饲料、水产养殖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因而蚯蚓的开发利用受到各国专家的瞩目。蚯蚓含65%左右的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美国、日本已将蚯蚓作为食品精制成各种糕点、罐头等;我国也成  相似文献   
5.
BmNPV对鳞翅目害虫的侵染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mNPV对小菜蛾,菜粉蝶,银纹夜蛾没有致病性,但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均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发病率分别为33.3%和8.3%,BmNPV和SNPV混合侵染家蚕和斜纹夜蛾的发病率比单一病毒侵染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6.
桑园合理间作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园间作是桑园综合经营的一种形式,就是利用桑树和各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的特性在桑树园中合理间作其他作物,综合搭配,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和光能,进一步挖掘桑园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是我国科技系统结构布局的重点调整,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重大举措。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多数的农业科研机构由事业编制的管理体制逐步向企业化转制,并实行企业化管理。作为农业科研院所比较核心环节的科研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已经是摆在科研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去冷静思考,认真研究和沉着应对。  相似文献   
8.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核型多角体病毒(SeNPV)克隆株G1、G3、G4及SeNPV1感染SpIm、BmN4和Ld652y细胞报,均能引起细胞凋亡现象。SpIm细胞感染96h后,大部分细胞死亡,形成葡萄状小泡,但能在个别细胞中形成病毒多角体;BmNr4细胞感染48h后,细胞内颗粒状物质增多,72h后全部死亡,脱壁上浮;Ld652y细胞被G3及SeNPV1感染 72h后解体成颗粒状,而G1、G4只能令部分细胞死亡。Westreren Blot及SlotBlot分析表明:SeNPV克隆株能在SpIm及BmN4细胞中复制病毒DNA,且能在SpIm细胞中形成多角体蛋白,但不能在Ld652y细胞中复制DNA。  相似文献   
9.
金裳凤蝶和裳凤蝶的人工饲养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和裳凤蝶(Troides helena)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存活率进行了观察,初步探索了人工饲养裳凤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十五”以来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建设、科技条件、机制改革、成果转化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实践及成效,并探讨了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