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7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蚕丝素基因向家蚕的转移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具有天蚕丝质某些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家蚕新品种,用显微注射法将天蚕丝素基因转移到家蚕受精卵中,从其后代中筛选出变异个体。对变异个体进行外源基因转移表达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蚕丝心蛋白基因已进入家蚕的基因组,并已成功地表达  相似文献   
2.
<正> 家蚕性状间的相关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家蚕体内各部分或各性状之间是协调统一和相互联系的.一种性状遗传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性状的改变,这种关系是可以遗传的,其密切程度用遗传相关系数表示.通径分析可以把一个相关系数,根据其成因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各因素对效应因素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程度.家蚕育种中要正确估计对某一性状的选择对另一性状的间接效应有多大,必须利用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来推测.对家蚕的遗传相关估测和通径分析,日本学者有较多研究,其中以斋尾的资料为多,而国内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尚不多.家蚕的茧层重和全茧重是育种选择的两项重要目的性状,对茧层重和  相似文献   
3.
<正> 根据杂交优势理论,家蚕品系间杂交,不仅能提高原种体质、茧质,而且还能显著地增加每蛾产卵量和良卵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我省目前蚕种生产上使用的日本系统754品种体质较差,产卵量少,生种率高,因而直接影响了多丝量优良新品种合成×754的普及推广工作.为了改善754原种的不良性状,从浙江引进了754(小和山) 和754 (浙研),两个异地培育品系,于1983年春期与我所保育的754原种进行了异品系杂交提高754产卵量的试验,以通过品系同遗传上的差异,激发其相互间的内在矛盾,从而把优良性状的遗传信息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新的生物能力的品种,藉以达到改善经济性状之目的.现将试验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实施蚕业产业化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转天蚕丝素基因家蚕的茧丝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显微注射法将天蚕丝素基因转移到家蚕受精卵中,从其后代筛选出变异个体,获得转天蚕丝素基因家蚕,对其茧丝进行氨基酸组分、酸碱溶解性和强伸力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存在茧丝性状的变异,从而证实天蚕丝心蚕白基因已转移整合到家蚕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
<正> 由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作,自1976年用钕玻璃激光器(能量密度81焦耳/平方厘米)幅照家蚕品种“东肥”蚕蛹,获得变异,已培育到第七代,性状初步稳定,定名“肥激”。1978年春,用“肥激”与华五(华合×735杂交固定种)杂交,组成杂种。自1978年至1980年,在全省各农村基点饲养证明,抗逆性强、好养、高产、产值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了以模板活性染色质进行遗传工程的研究。一定的组织中的染色质仅仅转录一定的基因,这些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区域就称为模板活性染色质。因此,只要精确地选择一定的组织提取模板活性染色质,就能获得预期的基因。我们从黑缟蚕的早期五龄幼虫的真皮组织中,提取了模板活性染色质,注射到华合蚕的受精卵中,观察到P~s基因的转移并能传递于子代。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在不了解基因结构及其mRNA的情况下有选择地转移外源基因,它可能为家蚕的遗传工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生物的遗传性状(表现型)是受基因控制和环境影响的。对某一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遗传变异和环境条件影响的相互关系,预测其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不同的家蚕品种的叶丝转化率的遗传性状如何,饲料效率有无显著性的差异,这对在家蚕选育过程中的早期世代进行预测能否选育出叶丝转化率高的品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依据桑树冬芽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图对安徽省 17个地方桑树品种进行聚类分析 ,比较其遗传差异 ,并把这些品种分为4类 ,各类型具有来源相近且某些形态特征相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