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6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水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豫南稻区减肥、高产、稳产的最佳施肥方式,以11 a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100%F)、22 500 kg/hm~2紫云英+80%化肥(G+80%F)、22 500 kg/hm~2紫云英+60%化肥(G+60%F)、22 500 kg/hm~2紫云英+40%化肥(G+40%F)共5个处理,分析水稻产量年际变化趋势、变异系数(CV)、可持续性指数(SYI)及基于AMMI模型的施肥处理、环境及二者交互作用的特征,综合评价长期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水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增加水稻年均产量,单施化肥较不施肥增产21.26%,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较不施肥增产19.55%~23.25%,以G+60%F处理水稻年均产量最高;施肥降低水稻产量变异系数,以G+40%F处理变异系数最小,其次为G+60%F处理;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处理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AMMI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其稳定性参数(D_i)大小为:CKG+80%F100%FG+60%FG+40%F。综合考虑水稻高产、稳产及减肥效益,以22 500 kg/hm~2紫云英配施60%化肥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3.
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产量和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的产量、含水量、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提供最佳收获高度做参考依据。【方法】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黄淮海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玉米成熟收获后,根据机收距离地面的可能高度,将玉米秸秆分为距地面0—50 cm、0—100 cm、0 cm以上、50 cm以上和100 cm以上5个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秸秆的干重(DW)、鲜重(FW)和含水量(WC),秸秆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NF)、淀粉(SC)、可溶性糖(SS)、钙(Ca)、磷(P)和钾(K)的含量及产量。【结果】玉米秸秆的CP、EE、Ca和P含量随距地高度升高而增加,玉米秸秆的WC、NDF、ADF、SS、SC和K含量随距地高度升高而降低。100 cm以上处理的DW、CP、NDF、ANF、SS、SC和K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30%左右,而EE、Ca和P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40%左右。50 cm以上处理的FW和K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而DW和除K外各营养物质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60%—70%。【结论】从秸秆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上分析,100 cm以上部位比50 cm以上部位更适合作饲料。因此,该地区机收玉米秸秆用作饲料最适宜的高度是距地面100 cm。  相似文献   
4.
  【目的】  紫云英还田替代化肥是我国南方稻田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措施。研究紫云英与化肥减量配施比例对水稻地上部群体特征与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以期为实现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设置了7个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F100),紫云英还田22.5 t/hm2配施化肥用量的100%、80%、60%和40% (MVF100、MVF80、MVF60和MVF40),以及紫云英单独还田处理(MV),其中磷肥用量不变。在水稻分蘖盛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样,分析水稻茎蘖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根层土壤无机氮含量,计算各处理稻田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  【结果】  与CK相比,F100处理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进而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24.01%~35.35%;虽然提高了不同时期的茎蘖数,却增加了无效分蘖,降低了成穗率。与F100处理相比,MVF80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促进了干物质向穗中的转运,从而使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7.14%和18.74%,尤其是使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0.96%和19.20%;而MVF100处理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终使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8.52%和24.54%,尤其是使秸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2.75%和46.13%。MVF60较F100处理显著提高了孕穗期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了孕穗期后干物质输入穗的量。与F100处理相比, MVF40和MV处理分别使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降低了27.14%和63.83%,而MVF100处理使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增加了36.15%,其他处理与F100处理无显著差异。  【结论】  紫云英还田替代适量化肥提高了稻田土壤氮素供应能力,促进了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氮素吸收和积累,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进而增加了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提升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尤其是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同时可确保氮素表观损失不增加,最终实现了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本试验紫云英还田条件下,减施20%化肥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设置6种年内轮耕模式,即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WZ-MZ)、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深松(WZ-M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WS-MZ)、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WS-MS)、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WC-MZ)、小麦季翻耕玉米季深松(WC-MS),探讨年内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S的年内轮耕模式比MZ有利于0~40 cm土层微团聚体聚成更大粒级的团聚体和保护大团聚体免受破坏;无论玉米季免耕还是深松条件下,与WZ、WC相比,WS能提高10~40cm土层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含量;WZ和WS比WC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及全氮,使更多的碳、氮在土壤表层聚集;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WZ能显著提高土壤0~10 cm土壤团聚体中C/N;无论小麦季采用哪种耕作方式,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C/N。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紫云英的种子产量,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在紫云英现蕾期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BR),对其主茎不同花序位的花序结实性状和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BR处理基部、中部、顶部花序位的花数较对照分别提高19.61%、11.86%、20.99%,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荚数较对照分别提高30.22%、34.43%、60.00%,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荚率较对照分别提高9.85、8.63、4.56百分点,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结实率较对照分别提高1.58、1.08、0.53百分点,且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籽粒数较对照分别提高7.72%、5.71%、13.11%,但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粒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4.92%、17.54%、63.16%,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现蕾期叶面喷施BR主要是通过提高其荚数和粒质量来提高最终种子产量,而对籽粒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设置无氮对照(CK1)、常规尿素(CK2)、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含锌尿素、控失尿素一次底施、常规尿素+锌共7个处理,研究不同类型新型尿素对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新型尿素在豫南地区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施用新型尿素的水稻产量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1.61%~6.23%,其中施用含锌尿素、控失尿素、常规尿素+等量锌处理增产幅度均超过5%。在叶绿素含量(SPAD值)方面,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新型尿素均表现较好;在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方面,含锌尿素和控失尿素表现较好;在氮肥利用率方面,控失尿素一次性底施表现最好,达到42.3%。由此可见,含锌尿素、控失尿素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具有在豫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收获期茎秆贪青晚熟影响机械化收获的问题,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草快催枯及其对紫云英种子产量的影响,并对其施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敌草快施用6 d后紫云英含水率显著降低,中部和顶部茎秆含水率下降至30%~40%,底部茎秆下降至54%~61%,显著低于喷施清水处理(P < 0.05),但不同浓度的敌草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 g·L-1敌草快处理显著降低紫云英总花荚数、荚果总重和种子产量,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5 g·L-1敌草快处理荚果性状和产量与喷施清水处理无显著差异;20 g·L-1敌草快处理下荚果中敌草快残留量达2.34 μg·g-1,茎残留0.42 μg·g-1,显著高于10 g·L-1处理(0.70 μg·g-1和0.16 μg·g-1)和5 g·L-1处理(0.05 μg·g-1和0.01 μg·g-1);水稻(Oryza sativa)和紫云英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敌草快安全阈值分别为0.01 mg·L-1和1 mg·L-1。综合考虑脱水效果、荚果性状、种子产量、敌草快残留及其对受体的毒性等情况,紫云英种子生产中适宜施用5 g·L-1敌草快进行催枯,残留不影响水稻接茬。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调控效应,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喷施多效唑(PP333)、6-苄氨基腺嘌呤(6-BA)、芸苔素内酯(BR)、海藻酸钠寡糖(AOS)和复合营养制剂(NCD)对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PP333处理可显著抑制紫云英株高,PP333...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玉米季深松大幅度提高0~40 cm土壤的周年总孔隙度,小麦季深松或翻耕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小麦季耕作和玉米季耕作的交互效应是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而玉米季耕作的独立效应是土壤各层次非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小麦季深松和翻耕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深松较翻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玉米季深松比免耕提高了玉米在灌浆阶段对水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有积极作用。从全年产量与品质看,6种耕作模式组合中,全年两季深松效果最佳,其次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这两种轮耕模式均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