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发生动态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省苍南县稻田第一代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了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灭多威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上升迅速,尤其是对三唑磷的抗性达到极高抗水平(2367.3);对水胺硫磷与甲胺磷抗性变化不大;而对氟虫腈的抗性则有所下降。在室内用三唑磷对采自浙江省苍南县的二化螟进行连续14代筛选,结果抗性由203.3倍上升到3272.6倍,室内三唑磷筛选抗性的现实遗传力(h^2)为0.3105,表现出较大的抗性风险。生物适合度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田间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均低于敏感品系。在抗性筛选过程中,当抗性达到1523.7倍(第9代)时,停止筛选,5代后抗性水平下降到327.1倍并保持相对稳定;恢复筛选后,抗性水平又上升。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应采取早期治理。  相似文献   
2.
席草日灼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致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由于根系早衰而引起发病。该病防治上以"保根、促根、促草茎生长"为主,在干湿灌溉、增施速效氮钾肥等的基础上,喷施富苗(爱苗)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绿翅蔗蝗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翅蔗蝗在浙江省苍南县1a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末至6月中旬为越冬卵孵化期,刚孵化的蝗蝻群集危害,3龄后则分散危害。主要危害毛竹、甘蔗、玉米、水稻等农作物。7~8月是危害高峰,成、若虫均取食叶片,轻者叶片残缺不全,重者叶片仅留中脉。利用冬季开荒造地,消灭草荒,破坏其产卵场所;于蝗蝻1、2龄期,采用50%倍硫磷、20%三唑磷等农药喷杀,将蝗蝻消灭在扩散之前,能有效控制蝗害  相似文献   
4.
二甲四氯成本低,除草效果好,是本地晚稻田良性除草剂,但常因使用不当而造成药害。为此,我们于1988—1991年连续4年在二甲四氯使用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避免药害的方法,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效果很好。其技术措施如下:一、提前施药改变二甲四氯在水稻分蘖末期施药的传统习惯。据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晚稻插后5—7天为施药的最佳时期,这  相似文献   
5.
通过2004~2007年的研究发现,在尖翅小卷蛾常见的预测方法,即赶蛾法、灯诱法、查卵法中,以赶蛾法最佳;尖翅小卷蛾的防治,应采取集中育秧、灌水杀蛹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采取治成虫控幼虫,治秧田保大田,狠治1代,巧治2代的防治策略,并要求连片统一防治,以提高对尖翅小卷蛾整体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尖翅小卷蛾[Bactra lanceolana(Hǔbner)]是席草上的重要害虫,2004-2007年对浙南地区尖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尖翅小卷蛾越冬代成虫初见4月中旬初前后,全年发生7-8代,本田期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高,危害损失最重,其次是第3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席草苗内越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有较强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停在草茎上,多数头朝下,尾朝上;雌雄性比1:1.2,寿命长短与温度、湿度、雌雄性别等关系密切;成虫一般在原田活动,羽化、产卵多在晚上,以夜晚24:00前居多;羽化后当晚交尾,产卵前期多数1d;卵粒大多产在粗壮植株中下部位、席草茎的凹槽上,自上而下产卵,亦有产在叶鞘上;卵一般在上午孵化,其孵化时间、孵化率高低、卵历期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关。幼虫侵入、化蛹部位多在地面茎基部,中高龄幼虫还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相似文献   
7.
稻粉虱发生及空间数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粉虱的寄主范围、不同生境下的发生及空间数量分布作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粉虱在浙江苍南稻区的寄主为水稻,甘蔗,玉米3种禾本科作物及稗草,千金子等13种禾本科杂草,该虫在双季稻区发生显著重于单季稻区,半山区稻田为其最适宜的生境。稻粉虱成虫有喜于录,隐蔽,生长旺盛的植株叶片上产卵的习性,不同虫态在稻株叶片上的垂直分布及在不同生育期分蘖之间的分布与其产卵习性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稻田福寿螺以成螺(中、小型螺)和幼螺越冬,越冬大多位于土表下0.5~2.0 cm处。越冬福寿螺成、幼螺在早稻田于5月初开始活动,6月下旬螺量明显持续增加,7月上中旬达高峰;随着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田间福寿螺成、幼螺种群数量回落,其平均螺量始终维持在1.5~2.0只.m-2,未见明显增加,10月中旬开始田间断水,福寿螺成、幼螺钻入泥中越冬;福寿螺田间调查螺量与水层深浅关系密切。卵5月上旬末始见,6月中旬突增,7月上旬达高峰,其后田间断水,福寿螺成螺停止产卵,卵量下降;晚稻移栽、返青后,田间卵量直线上升,9月中旬达高峰,其后卵量下降,平均百丛未孵卵量保持在4~5块,10月中旬田间断水,福寿螺成螺停止产卵,田间未孵卵量逐渐下降。白鹭对福寿螺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苍南县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