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有的小麦普通腥黑穗病是由Tilletia canies (DC.)Tul.和T. foetida(Wall) Liro引起的,但是,由T. cantroversa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在中国未曾有过报道(Zhiyong Zhang, 1980,私人通讯).由于中国考虑到进口小麦带有矮腥黑穗菌孢子而引起潜在的矮腥黑穗病的流行,所以,1973年以来,从美国沿太平洋各州运往中国的小麦被禁运.  相似文献   
2.
小麦豫麦16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豫麦16原名郑州79201,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1979年用郑州761作母本、无芒7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我们对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合理栽培、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潜能,提供理论依据。一、资料及处理分析数据来自1985—1987年度河南省北部冬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16个试验点次的试验资料。采用矩阵表格法进行多元回归、偏相关及通径系数分析,利用逐步消元法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对豫麦16的产量构成因子如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国内外研究利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主要是提型不育系。它是采用核置换法得来的。以后许多国家以它为基础材料,把本地的生产品种转育成许多生产品种的提型不育系。一、核置换法原理及方法:利用核置换法获得小麦不育系是一种常用方法。因为小麦的不同种、属之间有遗传性差异,质核之间有一定分化。如果有的  相似文献   
4.
以朗伯——比尔定律为依据,用统计学的原理,探讨了建立的三个工作曲线方程的误差与准确性。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方程、过原点线性回归方程和座标原点与平均数之连线方程在实验误差较小的情况下,基本趋于一致,均能作为工作曲线方程使用。其中以座标原点与平均数之连线方程的重现性最佳,建立方程的方法简单,所以在比色分析中可认为是建立工作曲线方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Primepi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当前世界各国对雄性不育胞质杂种小麦的研制仍以提型不育系为主,但却存在着分歧的意见。木原均和常胁恒一郎(1964)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外来不育胞质降低了植株的生活力,而造成抽穗期的某些推迟。这种看法可能与日本当时主要研究某些山羊草属的不育胞质有关。从提型不育胞质,没有发现这种明显的效应。Wilson(1968)认为,看不出提型不育胞质在成熟期、农艺性状或品质上有明显的副作用,但是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6.
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配了8个小麦亲本的双列杂交,以面粉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8个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均表现为显著或不显著的负向优势,优势的变异范围较大,杂种F1与亲本的关系密切,且倾低亲,8个性状中只有3个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和弱化度存在上位性,吸水率为无显性,面粉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为部分显性,沉淀值为完全显性,评价值为超显性,品质性状的高值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7.
<正> 1986—1990年,豫麦17(内乡182)先后参加了南阳地区和河南省小麦良种(系)区试、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试,累计试点数120多个。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除个别年份和地点外,均表现比对照品种增产,且多居首位。对120多个试点的资料分析表明,豫麦17是一个早熟、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不同环境  相似文献   
8.
改进列联表法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主要性状的双交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福亭  郑天存 《作物学报》1994,20(4):432-438
用8个普通小麦品种组配成210个双交组合,研究了株高等10个性状的一般效应、特殊效应和排列效应,分析了这些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最后,讨论了双效试验的亲本选择和田间试验设计以及双交组合的选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豫麦18号表现高产、矮秆、早熟,平均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