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端,植被丰富,四季分明,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199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扎兰屯市抓住大规模生态建设这个机遇,确定了扎兰屯市园林绿化建设方向,修订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一、扎兰屯市园林绿化建设运作方式及主要成绩扎兰屯市市区绿化覆盖率由1998年的26.5%提高到2002年的31.4%,人均公共绿地率由1998年的8.06m2提高到2002年的8.5m2。1.义务绿化工作。首先确定义务绿化…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为水稻降Cd叶面调理剂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检测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GSH对水稻各器官Cd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并结合各元素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探究GSH抑制水稻体内Cd转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喷施GSH可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中Cd含量,最高降幅可达76.5%,使稻米Cd含量由0.449 mg·kg-1降至我国食品安全标准(0.2 mg·kg-1)以内,并提高了稻米中K、Mg、Ca和Mn的含量。喷施GSH后水稻各营养器官的Cd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为68.8%~86.7%;同时,不同器官中K、Mg、Ca、Fe、Mn和Zn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不同相邻器官之间的元素转移系数显示,叶面喷施GSH分别提高了Cd和Zn从第二节间到穗下节的转移系数,增幅可达46.2%和134.4%,降低了Cd和Zn从穗下节到旗叶的转移系数,降幅分别为44.5%和32.2%,并降低了Cd从穗下节继续向上到穗颈的转运系数,降幅可达31.4%。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处理组水稻第二节及以上营养器官中,Zn含量与Cd含量相关系数最高,为0.809,为极强正相关(P<0.001)。由此可见,喷施GSH不但降低了水稻各器官中Cd含量,而且能够通过调控穗下节与其相连营养器官——穗颈、第二节间和旗叶之间的Cd转运,提高水稻自身主要Cd阻控器官——穗下节对Cd的拦截能力,进而抑制Cd向籽粒的转运和积累。同时,喷施GSH也提高了水稻穗下节对Zn的固定能力,改变了水稻不同营养器官中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其中Zn与Cd的相关性最高,并最终提高了稻米中K、Mg、Ca和Mn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百合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既可食用,又能入药,还具有观赏性。文章较详细地阐述了百合鳞茎的形成及成熟阶段由环境和内因引起的干物质的变化,并说明了百合鳞茎成熟阶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糖和淀粉的变化上。为百合的种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土壤和茎基部镉含量对稻米镉污染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探讨影响稻米镉(Cd)污染风险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含量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季节间的变化,对降低稻米Cd超标风险的科学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水稻生长季节和深层土壤Cd含量等因素对耕层土壤Cd污染程度均有显著影响,低海拔地区的土壤Cd含量显著高于高海拔地区。深层土壤(40~60 cm)的Cd含量比较稳定(0.11~0.60 mg·kg^-1),耕层土壤(0~20 cm)Cd含量波动很大(0.22~1.78 mg·kg^-1)。耕层土壤Cd总量和有效态Cd含量高度线性相关,但对低Cd稻米(Cd≤0.2 mg·kg^-1)的分布频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中Cd稻米(0.2 mg·kg^-10.8 mg·kg^-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导致稻米的超标风险急剧增加。在海拔高度为26~90m的平原和岗地,稻米Cd含量和产地的海拔高度显著负相关,低海拔地区有效态Cd含量明显高于相邻的高海拔地区。根系和茎基部的Cd含量与稻米的Cd含量显著正相关,当茎基部Cd含量<4.0 mg·kg^-1时,稻米Cd超过0.4 mg·kg^-1的样点数为8.8%,全部样点的稻米Cd平均值为0.20 mg·kg^-1。当茎基Cd含量>9.0 mg·kg^-1时,稻米Cd含量几乎都在0.8 mg·kg^-1以上。由此可见,以容易受农事活动和生态因素影响的耕层土壤Cd含量为依据对水稻产区进行分类,不能有效控制稻米Cd含量超过0.2 mg·kg^-1的风险;以茎基Cd含量为依据进行稻田分类,可以有效降低稻米Cd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水稻营养器官镉积累特性对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水稻营养器官对镉的拦截作用,对3个水稻基因型关键器官的镉积累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高镉积累型水稻T优705茎基部(蘖节)、穗轴和籽粒的镉含量及穗轴向籽粒转运镉的比例显著高于低镉积累型水稻朝阳1号B和湘早籼24。稻穗在含镉0.9~4.5 μmol·L-1的Hoagland营养液中灌浆时,T优705籽粒基部拦截镉的能力最弱,稻米镉含量(y)和穗轴中的镉含量(x)呈显著线性相关(y=ax+b),穗轴中的镉含量每增加1.0 mg,朝阳1号B、湘早籼24和T优705稻米中的镉含量分别增加0.01、0.11 mg和0.14 mg。在0.9~18.0 μmol·L-1的镉溶液中,进入离体叶片的镉离子数量直接决定着叶绿素的衰减速率,镉含量每增加1.0 mg,朝阳1号B和湘早籼24的叶绿素含量降低0.02 mg左右,而T优705的叶绿素含量只降低0.01 mg。在相同的镉胁迫环境中,T优705离体叶片的氧化损伤程度较轻,释放的O2-和H2O2数量显著少于朝阳1号B和湘早籼24。这些结果表明,低镉积累型水稻籽粒基部对镉的拦截能力强,叶片耐镉性差,而高镉积累型水稻籽粒基部对镉的拦截能力弱,叶片耐镉性强;离体稻穗的镉转运特性和离体叶片的耐镉能力可以作为快速筛选低镉积累水稻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在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重金属螯合剂2,3-二巯基丁二酸(DMSA)调控Cd经水稻韧皮部向籽粒中转运,评估将DMSA作为降Cd叶面调理剂的可行性。田间试验过程中,以DMSA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法研究了DMSA对Cd及部分矿质元素在水稻不同器官中分布的影响,探讨了DMSA阻控Cd向水稻籽粒迁移转运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晚稻开花期叶面喷施一次DMSA,可使晚稻籽粒中Cd含量降低15.84%~46.09%,穗轴中Cd含量降低10.03%~41.41%,穗颈中Cd含量降低9.13%~28.46%,顶端第一节中Cd含量降低18.30%~38.32%,对其他器官中Cd含量无显著影响。水稻籽粒Cd含量与DMSA喷施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是当喷施浓度超过4 mmol·L-1时籽粒中Cd含量则不再持续降低。喷施DMSA降低了籽粒中Mn含量,但是对其他矿质元素如K、Mg、Ca、Fe、Zn的含量则无显著影响。喷施DMSA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旗叶Cd向顶端第一节的转移系数,同时Cd由穗颈向穗轴中的转移系数也表现出降低趋势。据以上结果推测,在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DMSA,主要是通过与水稻叶片等组织中的Cd2+形成螯合物来降低Cd向籽粒中的转运。喷施DMSA同时降低晚稻籽粒中Mn含量,是否表明影响了Cd、Mn公用转运基因Nramp5的表达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膳食稻米是我国人群摄入高致癌风险无机砷(iAs)的主要来源,开发降低稻米砷(As)含量生产措施对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主栽水稻品种“中早 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开花期叶面喷施 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C)对水稻籽粒和营养器官中总 As含量的影响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当 SAC喷施浓度达到 0.2 mmol·L-1时籽粒和根中总As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2.3%和20.6%,但旗叶中总As含量显著增加了72.4%;荧光染色观察试验表明旗叶中H2O2含量显著降低,同时SOD和CAT酶活性分别显著升高61.8%和105.3%。喷施SAC后水稻顶端第一节中Lsi6转运子编码基因以及Lsi3转运子编码基因分别显著下调59.8%和36.3%,据此推测喷施SAC可能显著降低了水稻从通向旗叶膨大维管束流中卸载As和向连接稻穗弥散维管束装载As的能力,导致籽粒中总As含量显著降低而旗叶中总As含量显著升高。旗叶植物螯合素(PCs)合成酶OsPCS1和负责向细胞液泡中转运As的OsABCC1转运子编码基因分别显著上调57.6%和61.0%,表明喷施SAC增加了旗叶合成 PCs 并向液泡中区隔 As 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叶片的 As 胁迫。水稻根部 Lsi1、Lsi2、Lsi3 转运子编码基因分别显著下调了27.2%、23.8%、29.5%,表明水稻根部对 As的吸收、转运能力降低,同时可能也预示着 As 向木质部导管中装载 As 的能力降低。综上,喷施SAC通过调控As转运子编码基因表达降低了水稻籽粒和根中总As含量,同时缓解了As胁迫。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叶面喷施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C)对晚稻籽粒及根、茎营养器官中Pb含量的影响,评估SAC作为Pb叶面阻控剂的可行性。田间试验在广西水稻主产区Pb污染农田开展,选用当地主栽品种“百香139”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晚稻孕穗期和开花期各喷施一次0.05~0.4 mmol·L-1的SAC。结果表明:当SAC喷施浓度达到0.1 mmol·L-1时,即可使晚稻籽粒中Pb含量显著降低34.04%,但是随着SAC喷施浓度增加,籽粒中Pb含量并未出现持续降低趋势。对籽粒中6种人体必需营养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喷施SAC对K、Mg、Ca、Fe、Zn 5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降低了Mn元素含量,最高降低幅度达21.93%。当SAC喷施浓度达到0.1 mmol·L-1后,地上部所有营养器官中Pb含量与对照(不添加SAC处理)相比均出现显著降低,随着SAC喷施浓度升高,地上部各营养器官中Pb含量出现逐渐升高趋势,但是喷施SAC对水稻根系中Pb含量无显著影响。喷施0.1 mmol·L-1SAC显著降低了Pb由根向第三节间的转移系数(TF第三节间/根)和由第三节间向第二节的转移系数(TF第二节/第三节间),最高降低幅度分别为29.77%和24.25%,但是显著增加了Pb由第一节间向穗轴的转移系数(TF穗轴/第一节间)、穗轴向籽粒的转移系数(TF籽粒/穗轴)和旗叶向籽粒的转移系数(TF籽粒/旗叶),最高增加幅度分别为22.40%、25.35%、16.35%。研究推测,喷施低浓度SAC降低水稻籽粒中Pb含量可能与显著降低根系向水稻地上部营养器官转运Pb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物有机肥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生物有机肥的作用机理,综述了生物有机肥的制作原料及应用效果,对目前生物有机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水稻开花期喷施氯化氨基乙酸对水稻中Cd转运特性的影响,以湘早籼24号(X24)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对水稻籽粒及各器官中的Cd含量、水稻必需元素(K、Mg、Ca、Fe、Mn、Zn)及水稻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0.8 mmol·L-1氯化氨基乙酸显著降低了稻米和穗轴中的Cd含量,稻米中的Cd含量从0.28 mg·kg-1下降至0.17 mg·kg-1,降幅为39.29%。通过对水稻体内各器官间Cd转移系数的分析发现,开花期水稻叶面喷施氯化氨基乙酸可以显著降低Cd离子从穗轴向籽粒、穗节向穗颈、倒二节间向倒一节间的转移系数,即倒二节间向上的转移效率降低导致了稻米中Cd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叶面喷施氯化氨基乙酸降低了水稻籽粒和穗轴中Ca的含量,促进了K、Mg和Zn从倒一节向穗轴的转移。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叶面喷施0.8 mmol·L-1氯化氨基乙酸后,稻米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8.54%和22.96%,甘氨酸含量减少了51.92%。由此可见,水稻开花期叶面喷施氯化氨基乙酸有利于稻米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合成,能促进K、Mg和Zn的转运,并通过抑制Cd由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过程显著降低稻米中的Cd含量,该方法在我国南方Cd污染农田水稻生产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