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红螺浮游幼虫聚缩虫病的观察及药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8月间,海水温度由(24.6±0.1)℃逐渐升高至(28.0±0.2)℃,盐度由(28.6±0.3)‰逐渐降低至(26.2±0.4)‰,浮游幼体发育中后期,聚缩虫数量由(1.0±0.3)簇增加到(5.0±2.5)簇。浓度10~20 mg/kg的甲醛溶液处理30~60 min可以杀灭聚缩虫,而对幼体无害。红螺浮游幼体对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敌百虫敏感性均高于聚缩虫。因此,大蒜素和敌百虫不能作为聚缩虫病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光照对双齿围沙蚕卵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时间条件下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卵细胞的生长状况,分析了沙蚕卵细胞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卵黄合成期的双齿围沙蚕,升温和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加速卵细胞生长.在直接升温且光照周期为L: D=16: 8和L: D=8: 16的条件下,沙蚕卵细胞的生长速度分别为(2.46±0.06)×10~(-2)、(2.26±0.1)×10~(-2)μm~3/d;在经历低温后再升温且光照周期为L: D=16: 8和L: D=8: 16的条件下,沙蚕卵细胞的生长速度分别为(3.21±0.09)×10~(-2)、(2.56±0.05)×10~(-2)μm~3/d.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恒定低温对卵黄合成期的沙蚕卵细胞快速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与未经历低温的沙蚕卵细胞生长速度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光照对卵细胞生长速度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低温和光照的交互作用对沙蚕卵细胞的生长速度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低温对沙蚕卵径变异系数影响极显著(P<0.01),光照对沙蚕卵细胞变异系数影响不显著(P>0.05),低温和光照对卵细胞变异系数的交互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可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进而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危害人类,多毛类动物是已知能够蓄积大量多环芳烃的物种,有关多毛类动物解毒代谢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作为多环芳烃监测指标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有关多毛类动物如何代谢蓄积在体内多环芳烃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毛类动物对多环芳烃的毒性响应及代谢研究,多毛类动物对多环芳烃的代谢类似于脊椎动物,分为两个阶段,参与第一阶段代谢的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磺基转移酶被认为是第二阶段代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类,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多毛类动物对复合多环芳烃以及低剂量多环芳烃长期暴露的毒性响应研究,同时增强对不同多环芳烃的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切片法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主要由体壁、疣足、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组成。体壁从内向外分为壁体腔膜、肌肉层、表皮层和角质层,壁体腔膜是一层扁平细胞,肌肉层由环行、纵行和斜行的平滑肌组成,表皮层为单层柱状细胞,其中夹有腺细胞和感觉细胞;疣足的壁与体壁一致,疣足内充满毛细血管、间充质细胞、黏液细胞和血细胞,在性腺发育期间,有大量生殖细胞着生于疣足壁上;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为从口到肛门的直管,包括口、口腔、咽、食道、胃和肠,在食道两侧有一对食道腺;排泄系统由肾管构成。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体质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牙鲆配合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和氮收支进行了研究。试验按沙蚕体湿重设置(0.40±0.19)、(1.00±0.22)、(2.00±0.50)g 3个组,分别记为S、M和L组,每组分别设16、20、2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20℃时各组双齿围沙蚕对氮的摄食率均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7.0 mg/(d.g),变幅为14.3~22.0 mg/(d.g);2)双齿围沙蚕于不同温度下对氮的摄食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组为10.5~22.0 mg/(d.g),M组和L组则分别为8.0~14.7、6.6~14.3 mg/(d.g),氮摄食率与体质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式CN=aWb表示,其中a值在20℃时最高,为10.618,b值为-0.2076~-0.1911;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沙蚕的氮摄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F=79.125,P〈0.001;F=34.308,P〈0.00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的累积率平均为11.8 mg/(d.g),以摄食氮为100%计,累积氮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88.99%,排粪氮次之,为9.43%,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1.58%。  相似文献   
6.
用试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3n)和二倍体(2n)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设12、18、24、30℃4个温度水平,并根据牡蛎倍性、规格分别设3n-L、3n-M、3n-S、2n-L、2n-M、2n-S 6个组别。结果表明:在12~24℃条件下,牡蛎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24℃时达最大值,之后,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n和2n牡蛎软体部干重(W)与耗氧率(R)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R=aWb-1,3n的a值为1.532~1.737,b值为0.728~0.887,2n的a值为1.197~2.173,b值为0.823~0.854。牡蛎软体部干重(W)与排氨率(N)的关系符合幂函数N=c Wd-1,2n的c平均值为194.992,d平均值为0.669;3n的c平均值为251.746,d平均值为0.611。以体重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引起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倍性效应引起排氨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3n的排氨率大于2n,倍性效应引起的耗氧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脉红螺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 ienne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其腹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其自然资源趋于枯竭。而开展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是恢复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幼虫生态、人工养殖已有研究报道[1-4]。但脉红螺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未见报道。2004—2005年,笔者进行了脉红螺的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1材料和方法:人工育苗试验在庄河市新科实业有限公司育苗室进行。浮游幼体培育用池体积为10 m3,底栖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在不同温度(16、20、24℃)下摄食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碳收支,对3种规格(S组为1.2 g±0.1 g,M组为4.0 g±0.3 g,L组为8.5 g±1.1 g)岩虫的碳收支吸收和利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摄食碳有显著性影响(P0.05),碳摄食率在温度为20℃时达到最高;同一温度下,岩虫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可用关系式COC=a Wb来表示,b值范围为-0.47~-0.89;岩虫对碳的吸收率整体达到了50.2%~76.9%,以温度20℃时最高,显示了岩虫对孔石莼有较高的吸收率;各温度下,随体质量的增加岩虫最小碳需求量减少,S组与M、L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温度为16~24℃时,由呼吸和排泄消耗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最大,为47.3%~64.9%;生长累积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在20℃时最高,范围为19.1%~44.1%。研究表明,岩虫在20℃时有较高的碳摄食率和碳积累率,可以为岩虫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重金属浓度的变化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重金属Cu(Ⅱ)、Cd(Ⅱ)单一诱导及联合作用下双齿围沙蚕HSP70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Cu(Ⅱ)单独作用时,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诱导的第3天时不同浓度组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依次为22.86μg/L浓度组44.50μg/L浓度组4.45μg/L浓度组,而在诱导的第7天和第14天时HSP70 mRNA表达量与Cu(Ⅱ)浓度呈正相关;Cd(Ⅱ)单独作用时,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则随Cd(Ⅱ)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较Cu(Ⅱ)单独作用下变化趋势平缓;Cu(Ⅱ)和Cd(Ⅱ)联合作用下,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在诱导的第3天和第7天时45.70μg/L Cu(Ⅱ)+10μg/L Cd(Ⅱ)浓度组HSP70 mRNA表达量高于Cu(Ⅱ)和Cd(Ⅱ)单一作用,表明Cu(Ⅱ)和Cd(Ⅱ)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周年取样、分析测定和生物量统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生产状况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试验池塘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均值为(3.52±0.21)g/(m2.d),其值变化为1.12~7.63g/(m2.d),最大值出现在8月初,最小值出现在3—4月;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与pH呈显著正相关,并受透明度及pH与透明度交互作用影响;底泥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