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富硒玉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当前富硒玉米生产现状、生产方式方法和富硒效果,对富硒玉米的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其生产效率,通过对中国近35 年来的富硒玉米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硒肥的施用方式以叶面喷施肥为主,以在抽雄期喷施亚硒酸钠效果最好,最适喷施浓度为40~70 mg/kg。有64.5%的样本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增幅8.5%;有35.5%的样本呈现出产量下降趋势,平均减产14.0%。资料中的玉米硒含量的中位值为0.211 mg/kg,按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556—2012)所规定的玉米中全硒含量0.15~0.30 mg/kg 的要求,仅有11.5%的产品符合富硒标准,硒含量超标的样本高达44.2%,这也为富硒玉米的安全生产发出了警报,为富硒玉米的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贫硒土壤中添加富硒奶牛粪和富硒水稻秸秆生物炭2种不同富硒有机肥对玉米硒含量及贫硒土壤硒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富硒奶牛粪处理中的玉米对硒的吸收富集效果优于添加富硒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处理,且植株根部吸收硒后更易于转运到地上部,硒在其体内的迁移率高。从2种有机肥的添加量来看,基施25 t·hm-2富硒奶牛粪以及40 t·hm-2富硒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玉米生长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玉米植株内的硒含量及生长状况均优于其他处理。与此同时,富硒奶牛粪和富硒水稻秸秆的添加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全硒的含量,且均随着富硒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富硒有机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中国20多年来富硒水稻研究的文献数据,得到富硒大米产量和硒含量的分析结果。数据表明:生产富硒水稻的硒肥施用方式以叶面喷施为主,占统计样本量的92.86%;主要肥料种类包括有机硒肥和无机硒肥,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7.35%和32.65%;在齐穗期和抽穗期,水稻富硒效应研究的最多,分别占搜集样本量的36.54%和21.15%;有机富硒叶面肥施用量超过20 g/hm2时(以硒量计),可造成水稻一定程度的减产;叶面喷施有机富硒肥料,水稻增产范围在-3.09%~18.77%之间,平均增产5.55%,大米硒富集量在0.04~0.78 mg/kg之间,平均硒含量为0.24 mg/kg;施用无机亚硒酸钠可使水稻增产-7.20%~20.00%,平均增产7.36%,大米富硒范围在0.09~53.39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4.04 mg/kg;在施用无机硒肥的情况下,有60%的样本硒含量超出了富硒大米相关标准(DB34/T 847—2008)的规定。总体来看,仅有38.96%的样本大米硒含量符合DB34/T 847—2008的规定,因此,在生产富硒水稻时,推荐优先考虑使用有机硒肥,少用并且慎用无机亚硒酸钠硒肥。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选用酵母菌对小麦秸秆进行发酵处理,并对发酵前后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经过酵母茵发酵30天后,粗蛋白含量提高1.5%,粗脂肪含量提高0.55%,粗纤维降低1.48%,灰分的变化很小(0.01%).统计分析表明,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发酵后粗纤维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降低(P<0.01),发酵后脂肪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试验,对4种不同处理(枯枝落叶层上播种、裸地上播种、枯枝落叶层上开沟播种、种植幼苗)的种子萌发量和幼苗存活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阳坡各处理样方中种子萌发量高于阴坡;开沟播种能明显增加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量,而在去除枯枝落叶层的裸地上播种和直接在枯枝落叶层上播种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种子萌发量和林分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阴坡不同林分之间的幼苗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30年>20年>10年,说明华北落叶松在六盘山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是刚萌发的幼苗不能成功越冬;同时,林分密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子萌发;2年生华北落叶松幼苗能够成功越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