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大肠癌误诊的原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我院收治且曾被误诊的大肠癌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从首诊到确诊时间为1-16个月,其中≤1个月者12例,1-3个月33例,>3个月19例。院外误漏诊58例,院内误漏诊6例。最常见误诊为痔疮者17例(26.56%),其余依次是溃疡性结肠炎13例(20.31%),痢疾(细菌、阿米巴)10例(15.63%),慢性直肠炎7例(10.94%),缺铁性贫血5例(7.81%),肠息肉4例(6.25%),肠结核2例(3.13%)等。随访观察1a生存率为95.31%,3a生存率为51.56%,5a生存率37.50%。结论大肠癌误诊原因较多,系统全面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同时结合实验室化验及辅助检查能有效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原发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47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前确诊22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为65.1%。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则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及捷径手术4例。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a生存率分别为65.8%、42.1%、20.3%。结论: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体征,术前误诊率高。对有出血、腹痛、梗阻、包块等临床表现者应怀疑本病可能;对诊断不明者应综合采用各种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国产弯管型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国产弯管型吻合器对10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保肛吻合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06例中,吻合器切割不全14例(13.2%),手术中直肠残端闭合失败6例(5.7%);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例(7.5%),吻合口狭窄6例(5.7%),吻合口漏4例(3.8%),吻合口出血2例(1.9%),无手术死亡。结论国产弯管型吻合器效果满意,价格便宜,操作灵活,但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国产双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国产双吻合器进行结直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直结肠离断、吻合过程顺利,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无切口感染和手术死亡病例。局部复发2例,均为Dukes C期,复发率为5%。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国产双吻合器效果良好,有利于节约医疗费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剂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剂。观察两组患者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计数(PL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的变化和手术切口局部情况。结果血RBC和PLT:两组之间以及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WBC、ALT、Cr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出现硬结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0例)(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局部疼痛,其余未见异常。结论乳腺癌根治术中植入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剂安全、可靠、方便,是术后局部区域性化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患者的死亡原因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79例老年ACST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死亡23例,其中手术治疗死亡15例,手术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手术者。结论;老年ACST患者应在出现五联征之前手术;对于已出现休克的患者应先给予适应的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手术;贻误手术时及有严重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方法:在Child术式基础上附加胰胆液分隔外引8流。结果;自1986年10月至1998年10月连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这种引流方法既可将胰液与胆液,肠液分隔开,避免胰液引起的自身消化作用;又可将胰液,胆液和肠液均引出体外,减轻空肠襻内压力,对预防术后胰瘘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不放置“T”管的可行性。方法:胆道结石患者135例分为两组:(1)放置“T”管组(n=70),按传统方法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放置“T”形管;(2)不放置“T”管组(n=65),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不放置“T”管。结果:不放置“T”形管组的住院时间平均为(8.0±2.0)d,而放置“T”管组为(18.0±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放置“T”管的患者避免了因“T”形管引起的胆瘘并发胆汁。结论:在正确掌握患者适应证的前提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以不放置“T”形管为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