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用从病鹅分离到的经血清学鉴定4株不同抗原型的大肠杆菌制备的氢氧化铝甲醛苗,经二年多免疫效力试验和对近69万只种鹅现场使用,证明其安全有效。每鹅在产蛋前15天左右肌肉注射1毫升疫苗,即可达到预防此病的目的。免疫后5个月作人工感染试验,免疫组发病率只有5%,而对照组发病率则为85%,用于病鹅群,7天后无新病鹅出现,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流行。应用上述4个菌株的培养物,产卵期的母鹅阴道灌入接种和公鹅阴茎浆膜下注射均可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典型病理变化。患病母鹅输卵管粘膜充血和出血,蛋白分泌部有蛋白碎片和团块滞留。严重病例,整个输卵管腔内塞满凝固的蛋白或卵黄。腹腔充满淡黄色腥臭的卵黄水和凝固性的卵黄块,浆膜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等特征性变化。阴茎体有结节或结痴。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1975年至1983年期间先后从家免屠宰加工厂和家兔饲养场的检验中分离得到伪结核耶新氏杆菌。这些菌株是应用营养琼脂和麦康盖培养基从有病变的脾脏、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有病变的蚓突和圆小囊浆膜分离到的。用5个有致病力菌株的培养物皮下或肌肉接种豚鼠,于5~14天内死亡。剖检发现注射部位化脓,鼠蹊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化脓,脾脏有坏死病灶、肺出血。将所有分离的菌株应用血清学凝集试验。选择3个有致病力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制备福尔马林灭活菌苗。家兔和豚鼠注射疫苗55天后血清对3个菌株的凝集价在1:40~1:160之间,免疫后111天能抵抗3个有致病力菌株的攻击。从3个菌株研制的灭活苗免疫试验初步结果,对预防家兔伪结核耶新氏杆菌病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各地所流行的家免伪结核耶新氏抗原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应用不同抗原型的菌株制备多价苗进行预防,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1.牛恶性卡他热是一种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的传染病,各地均有发生,目前还无法进行病原学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剖检和临床症状来进行确诊。2.本文报告四例“头眼型”牛恶性卡他热的病理解剖学变化。可以作为诊断依据的剖检特征为:角膜混浊,鼻镜糜烂,头部淋巴结肿大,口粘膜和上呼吸道粘膜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点、形成糜烂和溃疡结痂,实质器官(心、肝、肾)严重交性和间质性炎,消化道和泌尿道粘膜急性卡他性-出血性卡他性炎,急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组织变化的特征为麟状上皮(皮肤型粘膜)变性、空泡形成和坏死形成结痂,血管壁增生、变性和淋巴球及单核球周围浸润。临床上的主要特点为突发高热、血尿、白血球总数减少及中性白血球左移。根据以上各方面的变化,可以作出本病的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4.
动物的肝囊原虫病系指肝囊原虫属(Hepatocystis)的血液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它们主要寄生于多种野生动物。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哺乳类动物中,以低等猴类、果蝠(Fruit bat)和松鼠的感染最为普遍。肝囊原虫感染猴类的情况,早在1919年即由Knowlesi在印度加以记载。以后,在我国的台湾猴(Yokogava等1941)、泰国的红面猴(Eyles等1962)、爪哇的食蟹猴(Eyles等1963)以及越南的猕猴属(等1965)中亦相继发现。1964年刘尔翔等首次在我国  相似文献   
5.
前言小鹅瘟是我国最先发现的一种流行于雏鹅的急性传染病,一九五六年最早在苏北地区发现,过去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病鹅的临床特点为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泻痢和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时也出现头部扭转或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性症状。剖检的主要特征是肠道发生弥蔓性的急性卡他性炎和纤维素性坏死性炎。典型的病例是小肠粘膜常见大片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富有特征性的栓塞物,堵塞肠腔,所以群众称之为“剥肠瘟”。病原是病毒。通常在出壳后3~5天开始发病,两、三天内即迅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一些县,每年六月份有大批架子猪和肥猪流行一种原园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高温稽留,全身皮肤呈红色,群众称之为“红皮病”。我们于1980年先后剖检22例典型病猪。病猪全身皮肤呈红色,首先从头部的嘴、鼻和眼睛周围皮肤开始,以后扩展到颈部和全身皮肤,尤其白猪明显,好象人吃酒后皮肤发红似的。病猪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江苏省一些地区发生一种以高温嵇留为主要特征的猪传染病,各种抗菌素和磺胺药类治疗无效,病程长者可达一个月以上,但病猪的皮肤绝大多数无肉眼可见变化(无充血、郁血、出血症状)。因对疾病的性质不明,故群众称之为“无名高热”,也有称为“白  相似文献   
8.
<正> 本病是由伪结核耶尔新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消耗性慢性传染病。许多哺乳动物、禽类以至人,尤其是啮齿类和重齿类(Dupilicibentata)动物都能感染发病。疾病通常呈散发性慢性经过,有时也能成为流行性传染的急性型。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患兔逐渐消瘦,衰弱,行动迟钝,食欲减退以至停食,被毛粗乱,大多直到瘦弱至全身衰竭时才死亡。主要特征性病理变化是盲肠蚓突和园小囊浆膜下,脾、肝脏发生乳脂样干酪样粟粒——绿豆大的结节,肠淋巴结肿大,并有干酪样结节。我们于1975年至1978年,先后在浙江、上海、江苏、河南等省(市)的六个兔肉加工厂的屠宰检验中,发现疑似本病52例。将其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其中47例证明,盲肠蚓突和园小囊浆膜下的结节,无论病变轻重程度如何,均由伪结核耶尔新氏杆菌所致。  相似文献   
9.
1983年5~6月,扬州暴发了一种鸡的传染病,我们在六个鸡场调查了7400只白洛克鸡,其中发病6500只,发病率为87.8%。从5月22日到6月8日的18天内,发病死亡了1223只,平均死亡率为16.15%,最低5%,最高达29.3%。以六队鸡场为例,共  相似文献   
10.
<正> 1982年6月,江苏省某水貂场大群水貂发病。其主要症状为拉稀,少数病例有尖叫、肌肉震颤、阵发性痉挛或四肢麻痹。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二个月内死亡水貂150只,其中大部分为3—4月龄的幼貂。经研究发现,在肠粘膜层及粪便中有雷氏等孢球虫卵囊。本病在国内尚未见到正式报道,现将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效果作简要介绍,以供国内养貂工作者参考。 一、发病经过 某水貂场共饲养标准水貂655只,其中成年水貂240只(母貂180只,公貂60只),幼貂(3—4月龄)415只。从1982年6月下旬开始,陆续发现零星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