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14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6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恒河猴(M.mulatta)肝囊原虫病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描述,发现除肝脏囊样病灶与炎性浸润外,尚有不同程度的肝外器官损害,其中一例首次查出肺部迷路寄生。另外,作者还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作出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1.牛恶性卡他热是一种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的传染病,各地均有发生,目前还无法进行病原学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剖检和临床症状来进行确诊。2.本文报告四例“头眼型”牛恶性卡他热的病理解剖学变化。可以作为诊断依据的剖检特征为:角膜混浊,鼻镜糜烂,头部淋巴结肿大,口粘膜和上呼吸道粘膜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点、形成糜烂和溃疡结痂,实质器官(心、肝、肾)严重交性和间质性炎,消化道和泌尿道粘膜急性卡他性-出血性卡他性炎,急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组织变化的特征为麟状上皮(皮肤型粘膜)变性、空泡形成和坏死形成结痂,血管壁增生、变性和淋巴球及单核球周围浸润。临床上的主要特点为突发高热、血尿、白血球总数减少及中性白血球左移。根据以上各方面的变化,可以作出本病的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来源于三个省份的4个鹅群初步调查,发现某些家鹅的血液和肝脏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其感染率分别在10~43%左右。不论天然和人工感染的病例,肝组织中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实质炎症,电镜和光镜的变化均与人类乙肝相仿。经研究鹅的乙肝病毒生化和结构符合“嗜肝小DNA病毒  相似文献   
4.
试验鸭32只分4组,第1组接种鸭瘟强毒,第2组接种鸭瘟弱毒,第3组先接种鸭瘟弱毒,2周后再接种鸭瘟强毒,第4组为对照。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鸭瘟病毒对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鸭瘟强毒和鸭瘟弱毒对鸭淋巴细胞的PHA反应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鸭瘟强毒的作用迅速而且强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造成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剧烈下降,并很快导致动物死亡,出现典型的鸭瘟病变,但也有个别鸭能够耐过强毒的攻击而生存下来,耐过鸭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逐渐恢复正常,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鸭瘟弱毒的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很快即恢复正常,剖检也未见有鸭瘟病变;对于接种鸭瘟弱毒以后再攻强毒的鸭,其对PHA刺激的反应性未受到影响,攻毒后2周,宿主还表现出对PHA的反应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此结果与其他病毒所致的PHA反应抑制和加强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1982年以来,在国内某些牧场的黑白花乳牛中,络续发现一种以肝病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肝功能及动物感染试验,证明本病系一种尚未见有报道的乳牛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病变主要见于肝脏,其病理形态与人类病毒性肝炎十分近似,它与现今国内外文献中所报道的牛病完全相异。为此,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正式报道乳牛病毒性肝炎。本病起病隐蔽,能长期迁延牛群。临床诊断上,以肝病症状为主,急性发作时,除肝功能明显异常之外,兼有高温、白细胞减数和呼吸道症状。病理组织学上见有弥蔓性的实质性肝炎。由于本病影响畜群体质,干扰繁殖,降低乳量,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与病变和人类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有相似之处。从典型病牛中分离所得的病毒,应用病牛无菌病料与组织培养滤液接种同种动物和山羊,能起典型发病。  相似文献   
7.
动物的肝囊原虫病系指肝囊原虫属(Hepatocystis)的血液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它们主要寄生于多种野生动物。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哺乳类动物中,以低等猴类、果蝠(Fruit bat)和松鼠的感染最为普遍。肝囊原虫感染猴类的情况,早在1919年即由Knowlesi在印度加以记载。以后,在我国的台湾猴(Yokogava等1941)、泰国的红面猴(Eyles等1962)、爪哇的食蟹猴(Eyles等1963)以及越南的猕猴属(等1965)中亦相继发现。1964年刘尔翔等首次在我国  相似文献   
8.
家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与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5日龄雏鹅口服感染小鹅瘟强毒,观察感染后6、12、24、48、72、96、120h及发病致死鹅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心、肝、肾、胰、脾、腔上囊等器官组织的病变发展规律。其结果为肠道最先出现病变,在感染后6h,即见十二指肠少量绒毛顶端上皮发生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绒毛和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病鹅死之后,整个小肠绒毛上皮及肠腺上皮均发生脱落和坏死,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发生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胰、脾和腔上囊等实质器官在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郁血、水肿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则表现为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局灶性坏死。电镜观察表明:肠道病变依次从十二指肠发展至空肠和回肠;感染初期,病毒主要引起肠绒毛顶端上皮的坏死脱落,以后逐渐向绒毛基部发展,固有层裸露,最终绒毛变形,结构消失。  相似文献   
10.
应用羽囊琼脂扩散法检查鸡马立克氏病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大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马立克氏病的病鸡,采其羽囊与确诊为马立克氏病病鸡的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筛选出阳性反应显著的血清,作为鸡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用此种阳性血清与其他受检鸡的羽囊作琼脂扩散试验,以检查鸡的马立克氏病。在三批试验中,第一批由马立克氏病鸡群中剔出的病鸡,检出的阳性率为60%(61/102个);第二批四群发生马立克氏病的鸡群共检查284个,阳性率由10%(5/151个)至58%(26/54个);三群无马立克氏病病史的鸡群,共抽查80个,阳性率由0%(0/20个)至6.3%(2/30个)。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此法大部分马立克氏病鸡可被检出。二、阳性反应鸡可确诊为马立克氏病。但由于有少数马立克氏病的病鸡应用此法检查并不出现反应,所以呈现阴性反应的鸡则不能完全排除无马立克氏病的感染。本法除可检出有症状的病鸡外,不少无症状的感染鸡,亦可被检出。三、在发病的鸡群中,用此法检查以剔除阳性鸡,初步表明可以减少本病传染的机会,起到缩小或阻止疫情发展的作用。于对防制本病起到显著作用。四、用羽囊浸液或直接用羽囊作琼脂扩散试验检查马立克氏病,敏感度高,方法简单易行,且毋须特殊设备,在基层兽医单位和鸡场内均可进行。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查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