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探讨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旨在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生态公益林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中选取6种处于发育中期阶段的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和针阔混交林)33块样地,测定其土壤化学性质,并用方差分析(ANOVA)探索林分类型和土壤层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比较同一林分类型内不同土壤层次和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土壤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各林分类型的PCA综合得分进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而pH值、全氮和全磷均无显著变化。同样,除常绿阔叶林A层的有效磷和针阔混交林A层的速效钾分别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外,其余同一土壤层次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轴(35.9%)主要代表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其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碳的因子载荷值较大;第2主轴(15.4%)主要代表全量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土壤肥力状况排序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结论从保育土壤的角度来看,不同林分类型的肥力状况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此外,相对于人工针叶纯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因而建议针对人工针叶林进行补植改造,朝向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方向转变,从而提升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江西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 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采用Lipozyme 435脂肪酶在鼓泡反应器中催化脂肪酸酯化,产物经二级分子蒸馏得到高纯度甘油二酯(DAG),然后与葵花籽油通过不同比例混合,研究样品晶型变化、熔融结晶性质、固体脂肪含量、微观结构等理化性质,探索DAG在食品专用油脂领域的应用。结果表明,添加60%DAG(质量分数)的葵花籽油样品性质与焙烤用人造奶油、起酥油产品性质类似,其碘值为90.46 g I2/100g,滑熔点为41.9℃,具有应用于食品专用油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的针阔混交林、皆伐后自然恢复32年的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以下分别简称为杉木林、次生林、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和成年树DBH≥10 cm)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优势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变化等,探究不同恢复模式下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特征变化。[结果 ]杉木林共有木本植物4 983株,隶属于29科75种;次生林共有2 879株,隶属于26科73种;原始林共有4 770株,隶属于38科126种。原始林与杉木林幼树的胸高断面积为次生林的2倍;小树阶段3种林分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和杉木林成年树的胸高断面积分别为原始林的37%和70%。杉木林与次生林在种-面积、种-多度及种-物种等级上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幼树阶段,次生林物种数随着抽取个体数增加积累速度高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杉木林物种个数的积累速度要快于次生林。杉木林和次生林总体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接近,约为原始林的55%,但次生林幼树及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少于杉木林。总体上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各生长阶段并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在幼树、小树阶段的DBH和树高均显著大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的DBH则显著小于杉木林。次生林各生长阶段的先锋种重要值均为最大,杉木林成年树的耐荫种重要值最小。[结论 ]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物种个数都能朝着当地顶级群落演替。相对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杉木林在短期恢复中有利于物种个体数及生物量的积累,能更快的形成复杂垂直结构的森林群落;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表明树木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研究集中在森林的活体和土壤上,而树种多样性对枯枝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  方法  本研究依托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通过测定12种不同类型树种在不同多样性水平下(1、2、4、8)的树高、胸径及宿存枯枝碳储量等指标,旨在探讨树种多样性对宿存枯枝碳储量的影响。  结果  结果表明:树种类型显著地影响不同丛枝菌根类型树种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枯枝碳储量(P < 0.01),并且也显著地影响其枯枝碳储量净效应(NE)、补偿效应(CE)和选择效应(SE)(P < 0.05);一般来说,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的固定效应(样地多样性、胸高断面积和树高)和随机效应(树种)解释了较多的枯枝碳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效应变异(平均为40%左右,最小值大于32%);并且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的枯枝碳储量、枯枝碳储量净效应和补偿效应均随样地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小(P < 0.05),而外生菌根真菌树种和阴性树种则不受样地多样性的影响。  结论  从宿存枯枝碳汇的角度来看,选择不同的菌根类型和耐荫类型的造林树种能够显著影响宿存枯枝碳储量,并且种植更多的丛枝菌根树种和阳性树种纯林有利于亚热带森林枯枝碳汇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利用石臼坨凸起及其邻区现有钻井、新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通过断层分析、构造样式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石臼坨凸起新近系的断裂特征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发育由北西向构造变换带与北东、北东东向断层形成的网格状断裂,其对岩性圈闭的形成、油气运聚具有控制作用,最终在石臼坨凸起浅层形成源外阶梯式油气运移模式。该认识直接指导了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气田的勘探发现,对于渤海其他类似凸起的勘探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后对高坝州水库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监测,并就理化因子对其影响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高坝州水库的叶绿素a年平均含量为14.917 8mg/m3,2011年为10.226 8 mg/m3,2011年的叶绿素a含量比2010年下降31.45%;2010年初级生产力年平均值为1 236.72mgC/(m2·d),2011年为809.53 mgC/(m2·d),2011年比2010年的初级生产力下降34.5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放流不同数量滤食性鱼类产生不同生态效应,2010年水库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透明度对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极显著;2011年总磷、磷酸盐、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对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灵宝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就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抽样抽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