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甘草喷施1 000倍液爱多收、1 000倍液植物动力2003、500倍液多效唑、0.4%的精肥王和200倍液钾天下进行田间试验,旨在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干物质积累、株高、根长及芦茎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综合评价最好的是0.4%的精肥王,其次是1 000倍液爱多收,而500倍液多效唑基本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肃麦区干热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干热风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历史上甘肃麦区比较严重的干热风灾害平均10 a就发生1~2次,每1次干热风年的危害区域都很广,常造成小麦茎叶提前干枯,穗部失水,千粒重和产量锐减,因此,针对干热风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地防御措施,对保障甘肃小麦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研究状况,利用较具代表性的我国西北地区北亚热带、温带驻防的25个空军机场气象台站1970~2000年历年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降水频率等方面,以气候区划区为区域分析单位,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北亚热带、温带年际降水量有从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部明显减少的分布格局。30 a间中温带干旱区东部及其以东地区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以西则基本呈上升趋势。降水强度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强度呈东南大、西北小分布,且以北亚热带湿润区和南温带干旱区南疆区上升速率表现最大。降水时间呈现减少趋势,其分布特点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上一致,由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间明显减少。近30 a来降水量东降西升,降水小时数、降水频率呈下降趋势,但小时雨强和中雨以上强度降水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降水以短时、量大为特征出现的机率在增加,降水的有效利用难度在加剧,这种特征东部比西部要明显得多。青藏高原东侧降水量和降水小时数都处于下降趋势,雨强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干旱趋势在加剧。但在高原东北侧、北侧这种趋势表现相对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饲用豌豆Bruchus pisorum微量元素与激素混合浸种的试验研究表明:以应用萘乙酸(NAA)与微量元素混合液浸种增产效益明显,NAA P2O5、NAA Mo、NAA B分别比对照增产440.3~633.0、391.5~399.0和202.5~462.8 kg/hm2,其相对增产率依次为20.7%~34.7%、18.2%~21.2%和9.5%~25.0%,基本苗、分枝、双荚株率、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叶面积和根瘤发育等均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
地膜小麦增产的农田小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文芝 《甘肃农业》2004,(10):123-123
在地膜小麦生长发育期间 ,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农田小气候环境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地膜小麦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湿、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冰雹云的监测与识别、预报降雹的群众经验、人工消雹,采取有利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当地的气候环境,采用人工和躲避等预防冰雹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安文芝 《甘肃农业》2002,(12):47-48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很好运用这门艺术,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与持久的学习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以便于更好地接受科学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8.
民勤县建立无公害甘草生产基地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民勤县建立甘草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民勤县建立无公害甘草生产基地的构想是:稳步扩大种植面积,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强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强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实施品牌战略;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推动甘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栽培甘草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系的分布规律,确定适宜的采挖深度,在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分场进行了栽培甘草根系分布规律及生物量的试验研究.试验得出:0~40 cm土层分布的3、4年生甘草根系干质量分别占根系总干质量的86.96%和88.77%;0~50 cm土层分布的3、4年生甘草根系干质量分别占根系总干质量的92.81%和93.97%.等级甘草主要分布在0~30 cm深的土层中.收获的地上部茎叶约占生物学产量的30%,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良牧草.研究认为,栽培甘草机械化采挖最佳深度为40~50 cm,采挖时间以4年生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