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控剂对小麦矮抗58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矮抗58为试验对象,选择3种不同化控剂为试验处理,研究了化控剂对小麦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化控剂多效唑、吨田宝和赤霉素能有效抑制小麦株高,增加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增幅3.6%~9.8%。其中,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多效唑能显著降低小麦的株高;开花期喷施一定浓度吨田宝可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延长穗下节间长度,为提高旗叶的光合速率奠定了基础。在小麦灌浆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和产量,而多效唑处理不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化控剂间小麦的穗粒数、结实小穗数与产量的差异显著,而不孕小穗数、千粒重则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智能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鹤壁市农业物联网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农业物联网的顺利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玉梅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96-2097
以14种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麦为材料,用凯氏定氮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分别测定了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与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能够快速、准确、无损地测定完整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可以在育种早代用来鉴定、筛选大量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4.
刘香坤  姬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042+19050-19042,19050
利用未确知有理数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种评价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定量研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丝氨酸和脯氨酸离体诱导小麦超早抽穗无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丝氨酸和脯氨酸作诱变剂和选择剂,对10个小麦品种的成熟胚和近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从97-7的近成熟胚中筛选出优良变异株(抗性-2)。该变异株的后代比亲本抽穗期提早10d左右,且也早于其他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高抗赖氨酸加苏氨酸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利用高赖氨酸含量基因型能抗较高浓度外源氨基酸胁迫这一原理,设置不同赖氨酸与苏氨酸(L+T)浓度的胁迫培养基,对40个小麦品种的胚进行培养处理,观察各品种植株的生长反应。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品种在L+T=(1+1)mmol/L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正常,无抑制作用或仅有轻微抑制;在L+T=(2+2)mmol/L的培养基上多数品种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硬粒小麦和四川来源小麦品种E277、E93、E100、E229、川50等对赖氨酸与苏氨酸共同胁迫有较强的抗性,河南地区小麦品种抗性普遍较弱。抗性强和抗性弱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小,抗性较强的品种比例也较小。  相似文献   
7.
结合预备区试试验,比较了8个高产中稻新品种(组合)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性状,分析了新品种(组合)取得高产优质的主要构成因子和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小麦幼胚再生植株的保存技术,提高其移栽成活率,以不同基因型品种小麦幼胚再生植株为材料,用不同质量浓度多效唑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多效唑能明显改善小麦再生植株的生理性状,培养基中添加1.5 mg/L和3 mg/L多效唑的植株平均株高比对照分别降低32.7%和69.3%,平均根数分别是对照的4和3.53倍,且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三种小麦蛋白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玉梅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533-2535
为比较不同小麦蛋白质测定方法,总结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该试验用凯氏定氮法、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分别对14个小麦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三种方法都能测定出各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在95%置信区间,凯氏定氮法和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法测定值与常年平均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三者测定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绿色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为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是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绿色农业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