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建粳稻新的种质资源,对加速粳稻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品种秀水11、日本晴为材料,利用30Gy60Coγ-射线辐照其成熟胚愈伤组织筛选突变体。在MR2代群体中观察到叶片、茎秆、籽粒和穗等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以及育性和生育期等生理性状方面的变异株;这些突变体为水稻新品种选育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γ-射线辐照粳稻愈伤组织,利用核诱变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相结合方法,增加再生植株中有利突变类型,其中一些突变体在水稻生产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组织培养途径改良定型小麦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叶兴国  徐惠君 《作物学报》1998,24(3):310-314
选用CA9070、CAD8694,京411三个定型品种进行组织培养,比较了三种培养方式的培养效果,调查了H2,R2株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幼胚培养效率最高,基因型间差异小,花药培养的基因型间差异显著,花药培养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率高于幼胚培养,且其性状值向更小的方向变异,而幼胚培育诱花的变异范围大于花药培养,获得了CAD8694的花培变异株系95H055,株高降低了11.5cm,获  相似文献   

3.
EMS诱变小麦愈伤组织选择抗旱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抗旱性差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和周麦17的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EMS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溶液处理花药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2~6h);处理幼胚愈伤组织相对分化率近50%的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0.40%)+(2~4h)。将EMS诱变处理后分化的224株再生植株接种到PEG浓度为80g/L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抗旱筛选,共得到13株抗旱植株,平均变异率为5.8%。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胚愈伤组织EMS溶液诱变处理的适宜浓度和时间组合为0.20%+4h。  相似文献   

4.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从临床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别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H03、JG04和QJ04株,对4周龄未免疫鸡的攻毒致死率分别为92%、83%、67%,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IBDV VP2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序列共有492个核苷酸,编码164个氨基酸。关键位点的氨基酸变化特征:第一亲水区P222A、疏水区的K249Q和S254G、N279D和T284A,与超强毒参考株UK661﹑HK46﹑OKYM和CH1-97极为相似,而与致弱株Cu-1)及变异毒株Var-E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3株IBDV分离株均属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5.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16-2017年24个绿豆新品种(系)在20个试验点的鉴定结果,以期为新品种(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绿豆表型差异明显,以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的变异最明显(平均变异系数均介于20%~40%),单荚粒数、百粒重、生育期变异不明显(平均变异系数均介于10%~20%)。综合分析发现,冀绿0816、JLPX02、品绿2011-06的生态适应性最广,在20个参试点均适宜种植,适应性最差的为苏绿16-10,仅在江苏南京能够正常生长成熟。根据表型及产量表现,分别筛选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绿豆新品种(系),为这些品种(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以CB037和中国春(CS) 2个春小麦品系的成熟胚为外植体,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DZ (Thidiazuron, N-苯基-N’-1,2,3-噻二唑-5-脲)。结果显示,CB037和CS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适TDZ浓度为0.5 mg/L,在培养14 d时分别为90.43%和87.88%,均高于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CB037愈伤组织分化率和绿芽诱导率在0.5 mg/L TDZ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8.94%和60.64%,与对照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CS愈伤组织分化率和绿芽诱导率的最适TDZ浓度为1.0 mg/L,与对照相比,二者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TDZ最适响应浓度存在品种间差异,适量添加可提高成熟胚再生效率。本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提高成熟胚再生能力,为高频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晋阳345和晋麦73两个定型品种存在抗寒性较差的缺点,对其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4种处理:1、愈伤组织在MD培养基上继代2~3次;2、愈伤组织在紫外灯下约10cm照射2h;3、愈伤组织在低温2℃和常温25℃下交替培养30d;4、愈伤组织在紫外灯下照射2h后,再在低温2℃和常温25℃下交替培养30d。结果表明,4个处理后代R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率差异显著,且紫外灯照射幼胚愈伤组织的变异率比低温2℃和常温25℃交替处理幼胚愈伤组织高,其后代各种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较大,变异率较高。但后者有利于改良抗寒性较差的定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辽谷12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2006年从朝新谷5号中选择优良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2007年将所选择的变异株辽07-5种植成株行;2008年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2009年参加了辽宁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同时进行多点示范。2009年12月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办公室备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转基因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低,从提高成熟胚愈伤组织质量入手,调节小麦的基因型、成熟胚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以及愈伤组织大小几个因素,提高成熟胚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通过农杆菌介导,将目的基因转入到受体小麦成熟胚诱导的愈伤中,利用gus检测的方法检验转化效率;继代360d、自然生长5mm大小的受体小麦品种扬麦10,在菌液浓度OD600为0.8,侵染40min下,gus基因表达率达50%左右,接近幼胚的gus基因表达率。通过对体系的几个因素的调节,提高了农杆菌介导成熟胚转化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小麦体细胞组织离体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种子经30kRγ射线照射后,再从M1株取未成熟胚培养,用再生株当代(M2R1)的死苗率、不育株率、结实率及株高变化所反映的损伤程度与对照株(R1)比较,无明显差异;M3R2代的变异率也与对照R2相仿。5天龄幼胚用0.5kR照射处理后的再生株M1R1的损伤程度与对照相仿;M2R2的变异率随不同基因型而有增减,但变异率仍有显著提高。未  相似文献   

11.
为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解决甘蓝型油菜育种中早熟资源贫乏的问题,利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2n=4x=AACC=38)与白菜类蔬菜(Brassica campestris,2n=2x=AA=18)的大白菜、小白菜和紫菜苔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连续10 年的选择,培育出10 个稳定的早熟优良品系,代号D1~D10。这些新种质的生育期比对照早2.5~9.5 天,品质符合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农艺性状各具特色。由于新种质拥有白菜A染色体的遗传背景,在杂交组合测配中,用这10 个新种质比用非新种质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早熟,且获得高产组合的概率高出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
保定市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了解保定地区无霜期的气候特征,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可靠依据,利用保定市13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保定市近50多年霜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保定市初终霜日、无霜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西北部山区的终霜日期明显晚于平原地区,初霜日期明显早于平原地区。保定各地的无霜期长度相差很大,顺平无霜期最长,为194天,西北部山区的涞源无霜期最短,只有139天,二者相差达55天。保定绝大多数站点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无霜期增长,涞源无霜期增长趋势比平原更加明显,气候倾向率达5.84 d/10 a。保定地区平均无霜期增长率3.98 d/10 a,是终霜日提前、初霜日延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终霜日提前对无霜期增长的贡献更大些。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高温伏旱条件下具有良好开花习性的粳型水稻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采用自然高温伏旱条件筛选并观察比较了23 个粳型不育系材料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间开花习性差异显著。其中35478A、35489A及35502A 3 个粳型不育系与对照相比具有开花高峰期提前、单穗开花历期和单株开花历期较长、包颈粒率较低、开颖角度较大及颖间距较长等优点;35478A开花高峰期集中在10:00—11:00,较对照提前1.5 h。35489A的柱头外露率较高,达76.23%。35502A的柱头生活力较高,最高达84.68%,保持时间较长。35478A、35489A及35502A 3个粳型不育系具有较好开花习性。  相似文献   

14.
高粱品种资源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96份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的光周期敏感性鉴定表明,中国高粱在每日10h短日照处理上,所有鉴定材料都比在自然光照下提前抽穗开花,而且品种间差异很大。按照分级标准,光反应迟钝的材料有35份,占3.5%;中间型的材料有736.份,占73.97%;敏感型的材料有225份,占22.6%。统计分析表明,光敏感的程度与鉴定材料的生育期及原产地的地理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受日照的影响,鉴定材料的株高、叶片数变  相似文献   

15.
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甘肃省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灌溉春玉米发育期观测数据,研究了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石羊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品种调整及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6年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6年灌溉春玉米播种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有延后趋势,拔节期和抽雄期有提前趋势。灌溉春玉米播种期到抽雄期日数减少,抽雄期到成熟期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减少。1981—2008年大多数年份播种期早于适宜播种期(≥10℃活动积温初日),2009—2016年播种期均在适宜播种期之后,成熟期绝大多数年份在初霜日之前。1981—2016年对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气温,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活动积温初日提前、温度生长期日数增加、作物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生育期日数的影响比作物生长期的日照时数更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适应农业生产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熟性基因型棉花做不同的播期处理,以研究其在不同温光条件下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性品种营养器官单株干物质积累为早播处理是:中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早熟品种,中播和晚播处理是: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而且熟性越早,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越提前。中期播种有利于3个熟性品种的物质积累。从生殖器官来看,熟性早的品种,积累的干物质多于熟性晚的品种,播期早干物质积累的快且多。研究结果可为棉花生长机理模型的建立和生产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棉花品种熟性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中熟品种大于中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棉纤维发育早于中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棉子(仁)脂肪累积优于中熟品种,而蛋白质累积则相反。品种熟性对棉仁中主要酯肪酸含量影响作用较小,中熟品种棉仁氨基酸累积优于中早熟品种。3—2式直播棉品种的选择要依播期而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植物物候期标指性气候特征,本文依据农八师垦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8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提前趋势明显。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2.9天和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5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5.6天和1.3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9天和5天。箭杆杨展叶期平均每10年提前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天。3—4月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显著负相关,在物候期之前1~2个月(3、4月份)内气温对木本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区当3—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时,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1.8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9天和1.8天;箭杆杨展叶始期提前1.9天。综上诉述,研究区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已成为事实,这对于农时预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起到良好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业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利贞 《华北农学报》1995,10(2):106-110
利用甘薯品种郑红5号和徐薯18研究了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栽后0~60天)叶片数、叶面积、茎长及其相应的干旱胁迫指数均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减少,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在6%~10%范围内,6~8月各月份进行的干旱处理与对照(全期湿润)相比,其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为6月>7月>8月>9月。前期干旱比后期干旱对鲜薯产量影响较重。据此,提出了甘薯旱地栽培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及水浇地栽培经济用水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晚冬早春田间阶段性覆膜增温促进冬小麦产量提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杜雄  张维宏  张永升  曹彩云  李科江 《作物学报》2016,42(10):1530-1540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春温度变化与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适宜温度间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冬小麦相对低产问题,于2012-2013和2013-2014连续两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搭建棚室阶段性升高田间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月20日前后麦田塑膜覆盖每提前1周积温提高23.0~49.7℃,1月下旬至3月上旬的整个升温阶段内可增加积温167.7~176.8℃,从而小麦生长发育提前。塑膜揭除后形成的相对低温环境使后续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延长4~10 d。与常规种植(对照)相比,最早增温处理的开花期干物质产量提高18.8%,叶面积指数提高14.7%,花后光合势增加43.6%,花后净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延长10 d以上;返青后各生育阶段的延长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有效穗数增加48~98万hm-2、单穗粒数增加3.9~4.5粒、千粒重增加2.5~5.6 g。在全生长季积温较少的2012-2013年度,最早增温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37.5%,在积温较多的2013-2014年度增产18.2%,并提前5 d成熟。晚冬早春农田阶段性覆膜增温是有效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新型方法,提前并延长了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时间是改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获得高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