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具有巨大的生物防治潜力,且在可持续农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黏类芽孢杆菌可以防治细菌、真菌、线虫和病毒,这是通过生产各种抗菌物质、生长必需物质的竞争以及通过引发植物的过敏防御反应来实现的。多黏类芽孢杆菌衍生的抗菌物质包括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淀粉酶、纤维素酶、黏菌素、羊毛硫菌素、杀镰孢菌素、多肽菌素等,生长必需物质的竞争主要是铁载体,可通过诱导系统抗性(ISR)引发植物的过敏防御反应。因此,多黏类芽孢杆菌是生产生物农药的重要菌种,由多黏类芽孢杆菌及其衍生物制备的微生物农药以其良好的环境友好性、生物防治机制的多样性和对土壤病害的良好防治效果,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多黏类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并对近年来多黏类芽孢杆菌通过产生抗菌物质、竞争作用以及诱导植物抗病性等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家口地区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张家口地区风向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合理利用风资源、减轻风灾提供参考,利用1960—2013年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该区域的风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年均风速坝上地区为3.6~4.1m/s,大于坝下地区的1.8~3.0m/s。年均风速变化总体呈减小趋势,54年间坝上与坝下地区分别减小了2.21m/s与0.92m/s,最大减小幅度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年均风速呈“春季大、夏季小”的分布类型,平均风速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年均风速冬季减小速率最大,夏季最小。风速日变化坝上地区13—15时、坝下地区15时左右达到最大,凌晨5—7时风速最小,一天中平均风速上午的增长率与午后的下降率,坝上地区均大于坝下地区。坝上四县年均大风日数为48.5天/县,坝下为31.8天/县,大风日高值时段发生在1963—1974年间,坝上与坝下地区大风日数分别以9.4d/10a与7.1d/10a的速率减少。张家口地区全年以NW、偏北和偏西风向为主,市区、各县春季和冬季主导风向一致,夏季和秋季主导风向一致;进入夏季,随着暖湿气流的增强,张家口市偏南和偏东风出现频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市低空逆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张家口市探空观测站2001-2012年的观测资料,从逐日探空原始记录中提取得到贴地逆温、悬浮逆温的底部、顶部高度、温度,分析它们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张家口低层大气逆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市低空大气一年四季都存在逆温层。冬季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平均为58.6%,夏季最低为16.5%。秋季逆温强度最强,平均为1.05℃/100m,夏季最弱为0.74℃/100m。07时贴地逆温厚度最厚,平均为432.7m,悬浮逆温底高平均为1052.9m,顶高平均为1418.7m。地形及天气条件可能是张家口市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家口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张家口地区雷暴日时空变化特征,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利用1960—2013 年近54 年该地区14 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该区域雷暴日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大部分区域处于“中雷区”范围,蔚县、怀安、尚义雷暴日数在40 天以上,达到“多雷区”级别;该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大多数年份在30~40 天,年均雷暴日最多年为54.4 天,最少年为28.9 天;年代际分布呈现20 世纪60—70 年代间年均雷暴日缓慢减少,80 年代呈明显偏多,90 年代开始快速减少趋势;夏季雷暴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抛物线型,其峰值位于7 月。6—10 月间,坝上地区各月月均雷暴日数均大于坝下地区。54年来历史最多月雷暴日数全区14 个观测站均出现在7 月;白天雷暴多于夜间。坝上地区13:00—16:00,坝下地区14:00—18:00 容易发生雷暴。坝上地区雷暴持续时间以>60 min 的雷暴为多,坝下地区以30 min 以内的雷暴为主。坝上最早雷暴初日与最晚雷暴终日较坝下均有所提前,两区域雷暴初终日及持续期平均状况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薛力  周彦丽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6):131-133
利用宣化县气象站1981-2013年期间小型蒸发皿(口径20cm)蒸发量资料,对近30a宣化县蒸发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a宣化蒸发量最大的为5月,最小的为1月;一年四季中春季蒸发量最大,变化幅度也最大,夏季次之,冬季蒸发量及变化幅度最小,不同季节蒸发量变化趋势不同,春季和秋季蒸发量下降,夏季无明显变化,而冬季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年变化不明显,呈波状分布,蒸发量最大为2 110mm,出现在1999年,最小为1 610.1mm,出现在2003年,年最大蒸发量与最小蒸发量相差499.9mm;年代际呈波状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年代特征明显,20世纪80年代为各年代最高值,平均蒸发量为1 896.1mm,高出近30a平均值26.4mm,20世纪90年代蒸发量为1 842.9mm,为各年代最低值,比平均值低26.7mm。  相似文献   
6.
根据张家口市1960—2011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计算分析了≥0℃积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2年来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为0.42℃/10年,1983年后气温显著增加。≥0℃积温呈增加趋势,增温率为89.4℃/10年。≥0℃初始日期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延迟趋势,且持续天数增加明显。≥0℃终日延迟程度大于起始日期提前程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张家口地区14个观测站的49年(1965—2013年)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单站旱涝指标(Z指数)、区域旱涝指数(W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法(简称M-K法)对该区域进行旱涝及其变化特征分析;选取4年典型旱年与4年典型涝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其500 hPa环流形势的异同。结果表明,49年张家口地区年W指数存在弱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和季均有旱涝交替、连旱或连涝的特征。W指数出现极值的年份与降水量极值年份相对应,具有一致性,因此W指数可很好的反映张家口地区的旱涝特征。M-K突变检测分析得出,年、季旱涝突变主要发生在1968年(秋季、冬季)和1995年(年、春季、夏季、秋季)。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得出,旱年乌拉尔山东部到贝湖一带高压脊较强,张家口受暖脊控制;涝年贝湖低槽和我国东北冷空气活动频繁,张家口多受我国东北冷空气和贝湖低槽控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张家口市31a(1980~2010)常规气象资料,从影响人体舒适度基本3要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入手,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该地区各候的气候舒适度指数进行详细评判分析,结果指出:张家口地区气候舒适指数总体上呈两低一高分布。气候舒适时段贯穿于春末至秋初整个季节,但最舒适的时段有两个,5月下旬~7月上旬以及8月中旬~9月上旬,是旅游的两个"黄金期";最后应用这一评判结果对张家口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给出了该地区旅游的最佳时段和景区。  相似文献   
9.
1965-2014年冀西北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冀西北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以张家口地区为例,利用全地区1965-2014年逐年年平均气温、降水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5a滑动平均以及Thornth waite Memorial气候生产力模型等对当地50a气温、降水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50a张家口地区变暖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温的趋势;(2)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全区分布极不均匀,坝下多、坝上少,在东西方向出现由中心向四周依次递增的趋势;(3)气候生产力呈现弱上升趋势,降水量为气候生产力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未来气候变化"暖湿型"气候对农业生产增加最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农业生产增加最不利。农业生产应以粮为本,利用控制气候因子等新技术发展错季蔬菜生产,特别是坝上地区,其气候生产率较低,较适宜发展蔬菜产业,可以提高气候生产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