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耕地低碳利用对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建立资本禀赋、技术认知的理论分析模型和研究假说,利用湖北省347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在测度农户资本禀赋、耕地低碳利用技术认知的基础上,采用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就资本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耕地低碳利用意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资本禀赋不仅对农户耕地低碳利用意愿在1%水平上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还会通过技术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在1%水平上产生显著的间接正向影响,环境素养在农户自我效能认知和耕地低碳利用意愿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建议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3个角度提升农户的资本禀赋,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农户对耕地低碳利用的认知水平,提高农户环境素养。  相似文献   
2.
利用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饲养及全龄桑叶饲养2种方式,调查由菁松A、菁松B、皓月A、皓月B等4个家蚕品系定向选出的高食性和低食性新品系及高食性品系杂交组合的主要实用性状,以探讨连续多代食性选择对后代摄食性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用桑叶粉质量分数为10%~40%的平板饲料饲育,高食性品系的疏毛率达92%~100%,其中菁松A和菁松B的高食性品系与低食性品系相比,疏毛率最大相差分别达到100%和94%;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饲养皓月B的高食性品系,其疏毛率达93.3%,而菁松A低食性品系对所有配方的饲料几乎都不取食。用含10%桑叶粉的颗粒饲料饲养高食性品系杂交组合R菁松×R皓月,其摄食性和适应性显著优于对照菁松×皓月。不同食性品系全龄桑叶育试验结果表明:蚕体质量总体上是高食性品系大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全龄发育经过高食性品系有不同程度缩短,而低食性品系延长;全茧量和茧层量多数是高食性品系高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但茧层率大多是高食性品系低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不同食性品系之间生命率的差异不明显。对F1代的产茧量和茧丝品质鉴定表明:在全龄桑叶育条件下,高食性R菁松×R皓月的产茧量和茧丝长、出丝率、洁净、纤度等指标与对照菁松×皓月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解舒率和解舒丝长极显著高于对照;在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条件下,R菁松×R皓月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菁松×皓月。试验结果说明,食性选择不仅能显著改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而且对家蚕的生长发育、产茧量和茧丝品质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向高食性方向选育不会导致产茧量、茧丝品质和生命率的下降,但有可能引起茧层率降低。因此,在通过食性系统选择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茧层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庄浪梯田化县山地梯田生态果园建设及投入产出情况典型调查和分析,应用项目决策与评价财务分析方法对农户生态果园沼气池建设管理和生产效益进行经济评价。结果表明,8 m3沼气池动态投资回收期为3.29年,财务净现值为16.72万元,内部收益率为34.1%,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贫困山区梯田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典例。  相似文献   
5.
以庄浪县万泉镇徐城村的梯田果园为试验研究基地,以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理念为指导、以沼气池为纽带,建设山地梯田生态果园,形成果园初期空地种植低杆经济作物、盛果初期利用作物秸秆及果树整形修剪枝叶为物料建设沼气池,以沼渣沼液做肥料促进果树生长,降低果园的生产成本并形成良性循环生态栽培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Vc),是家蚕幼虫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为探讨在非取食阶段家蚕体内还原型抗坏血酸(AsA)的来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家蚕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条件下体内的AsA含量和总抗坏血酸(TAA)含量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sA合成相关酶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滞育卵中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TAA含量在产卵72 h内均有所增加,此后二者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即时浸酸解除滞育蚕卵的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显著增加,且在产卵48~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胚胎发育后期又明显下降,但AsA含量一直高于滞育卵。幼虫期取食桑叶或添加Vc的人工饲料之后,蚕体内AsA和TAA含量均增加,幼虫在眠中或取食缺乏Vc的人工饲料及饥饿一定时间后,体内的AsA和TAA含量均明显降低,尤其是饥饿后体内的AsA含量会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蛹期的TAA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雌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24 h显著升高,雄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蛹后期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编码AsA合成相关酶的4个同源基因BmG ULO_like1、BmG ULO_like2、BmA Lase_like1、BmA Lase_like2在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都是卵期及蛹期显著高于幼虫期,并且随卵和蛹的发育进程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家蚕胚胎发育期和蛹期的AsA来源途径,可能包括自身合成途径及由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为AsA的途径,而在幼虫期主要从食物中吸收Vc,缺乏其他来源。  相似文献   
7.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