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椹菌核病是由3种子囊菌真菌引起的相似症状病害的统称,为果桑生产中的毁灭性真菌病害,严重制约果桑产业的发展。这3种病原菌同为死体营养型病原菌,其侵染手段多样,侵染机制复杂。由于3种病原菌在人工培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桑实杯盘菌和肉阜状杯盘菌难培养,核地杖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完成生活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原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桑椹菌核病的侵染循环、病原菌、病害流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桑椹菌核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取贵州黔东南地区3 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研究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 柏木人工林的碳储量差异及在乔木层、林下层和土壤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柏木 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42.31、30.82 和8.34 Mg/ hm2 ,林下层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次生林显著大于柏木人 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为112.60 Mg/ hm2 ,分别是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的1.8 和 4.8 倍。2)林分碳储量分布均表现为土壤层(0 ~30 cm) 乔木层 林下层,土壤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 以 上,乔木层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26%以上。3)较少受到干扰的植被常绿阔叶次生林碳储量为155.87 Mg/ hm2 , 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有较高的固碳潜力。研究区植被恢复应以马尾松人工林为 主,适当辅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将有利于当地森林碳汇效益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合增强的YOLOX-ViT协同识别温室内番茄花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番茄花果的协同识别是温室生产管理调控的重要决策依据,针对温室番茄栽培密度大,植株遮挡、重叠等因素导致的现有识别算法精度不足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级联深度学习的番茄花果协同识别方法,引入图像组合增强与前端ViT分类网络,以提高模型对于小目标与密集图像检测性能。同时,通过先分类识别、再进行目标检测的级联网络,解决了传统检测模型因为图像压缩而导致的小目标模糊、有效信息丢失问题。最后,引入了包括大果和串果在内的不同类型番茄品种数据集,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经测试,研究提出的目标检测模型的平均识别率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 AP)为92.30%,检测速度为28.46帧/s,其中对小花、成熟番茄和未成熟番茄识别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7.92%、92.35%和96.62%。通过消融试验表明,与YOLOX、组合增强YOLOX相比,改进后的模型m AP提高了2.38~6.11个百分点,相比于现有YOLOV3、YOLOV4、YOLOV5主流检测模型,m AP提高了16.56~23.30个百分点。可视化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实现了对小目标的零漏检和对密集对象的无误检,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4.
<正>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荒漠位于自治区西部,草场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940平方公里,它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额济纳河有限的水资源。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历史的和现今的各种原因造成河水逐年减少,草场灌溉面积逐年缩减,草场的退化导致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施肥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实测资料,定量研究大型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3个水平)和肥力(3个水平)处理对玉米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灌浆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玉米不同处理在各生育期耗水量在25.63~182.74 mm之间变化,变幅较大。相同肥力处理下,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总体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水分处理下,玉米耗水量、产量随肥力的增加而增加;对比分析发现,产量对水量变化的敏感程度远高于施肥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与玉米产量之间呈现良好的抛物线关系(R2=0.829),耗水量为4 673 m3·hm~(-2)时产量Y值最大,为11 151 kg·hm~(-2)。在同等灌水和施肥条件下,处理SF-9比SF-10(CK)增产8.4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0%,其它处理增产7.89%~54.51%,喷灌条件下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以0~40 cm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的经典概率统计理论和地质统计学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了三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绘制了三种土壤养分的变异函数图以及空间分布图,从而得出该地三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表明:该地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的含量均极少,属于六级,土壤较贫瘠。通过对研究区土壤的采样分析,了解了研究区土壤养分的分布状况和空间变异情况,为促进和提高毛乌素沙地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精确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水户参与灌溉工程管理是我国近年来在总结牧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牧区因居住分散,很多地区还没有贯彻实施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措施,大量牧区水利工程仍存在管理不力、老化失修、发展滞后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90户牧户的调查问卷为依据,利用spss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牧民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总结以乌审旗为代表的牧户参与下的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以推动“用水户参与牧区水利工程管理”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喷锌次数对小麦产量以及面粉品质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2次(F2)和4次(F4)叶面喷施ZnSO4处理,对小麦籽粒锌、淀粉、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锌分布和锌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喷施ZnSO4均能提高小麦的籽粒锌含量,但提升幅度因喷施次数而异,与对照组(不施锌)相比,F4处理的小麦籽粒锌含量提高72.3%~118.7%,籽粒锌携出量提高127.3%~143.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F2处理。喷锌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携出量以及淀粉携出量均有提高,提升幅度分别为10.9%~25.1%和5.1%~35.8%。第一季试验中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发生稀释效应,第二季试验两者均显著提高,其中必需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连续两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麦籽粒锌分布表现为叶面喷施ZnSO4(F2和F4)处理的胚和胚乳中的锌含量(质量百分比)高于对照处理,麸皮中的锌含量(质量百分比)低于对照处理。并且,F4处理籽粒的磷和锌摩尔比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研究表明,喷施锌肥可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显著提高籽粒锌含量、改善锌分配并提高锌的生物利用率,喷施次数的增加能进一步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使食用面粉(胚乳)中的锌含量进一步增加,对改善人体膳食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改性生物炭对汞矿区土壤植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采集陕西旬阳汞矿区的污染土壤,采用改性生物炭的不同添加比例进行黄瓜盆栽试验,分别设置0(CK)、10(T10)、30 g·1.5kg-1(T30)和50 g·1.5kg-1(T50)4种处理,测定了黄瓜的生长、生理指标以及各器官的汞及微量元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T10处理时,黄瓜根的干质量较CK提高了100%,对茎叶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T30和T50处理黄瓜各部分的干质量均显著降低。T10、T30、T50处理使黄瓜果实的汞含量较CK分别降低了70%、62%、65%。T30和T50处理提高了黄瓜果实中的抗坏血酸和硝酸盐含量,导致叶片POD活性降低了59.8%和66.7%,CAT活性降低了16.2%和16.1%。T10处理在汞元素固化效果、黄瓜生物量及营养品质等方面表现最优,对土壤环境和黄瓜自身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可见,较低浓度的改性生物炭可用于汞污染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及作物营养调控。  相似文献   
10.
基层畜牧兽医的岗位虽然是平凡的,但在畜牧业生产中、在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中却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和体制的转轨,许多乡镇畜牧兽医站处于低迷、徘徊不前的状态,一部分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也因此而困惑和抱怨。然而,德惠市布海镇的基层兽医李国岩同志却立足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本文重点介绍了李国岩同志在几十年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中,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最终成立了党员牧业生产合作社的先进事迹。希望业界同仁能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