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流域5个地区间苎麻产量差异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苎麻生态区域适应能力的气候因素。[方法]在长江流域苎麻主产区选取5个不同生态区域分别作为试验点,考察了中苎2号的产量,并依据苎麻产量高低衡量了中苎2号对各生态区域的适应能力,最后分析了导致苎麻适应性差异的气候因素。[结果]各试验点产量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产量差异达到2.3kg/20m2,且这一结果在2年试验中可以很好的重复。结合各生态区域的气候因子分析发现,中苎2号产量与其生长期间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中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日照时间和降水量可对中苎2号起到增产作用,而相对湿度则会对中苎2号起到减产作用。[结论]环境气候因子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差异是导致苎麻在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域适应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7-2009年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于2007~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七省(区)的八个区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纤维具有拉伸力强、纤维束长等特点。解析苎麻纤维发育调控机制,对实现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了苎麻茎顶部和中部的茎皮组织环状RNA(circRNA)分析,在2个组织中共鉴定到5268个苎麻circRNA。比较circRNA的表达水平发现,78个circRNA在2个组织中呈现差异表达。因苎麻茎中部韧皮纤维处于生长发育期,而茎顶部韧皮纤维尚未起始生长,推测这78个circRNA是纤维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它们可能参与了苎麻的纤维发育调控。研究结果将为解析circRNA调控苎麻纤维生长发育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届国家红麻新品种(系、组合)生产试验于2010年分别在福建漳州、湖南沅江、广西南宁、河南信阳四个试点进行。由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八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系)的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等方面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生长种植、外观优良且高产的大蒜资源,本试验以195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系统调查了大蒜11个农艺数量性状在湖南长沙的表型,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5份大蒜种质资源在南方地区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15.94%~45.87%,其中单头鳞茎质量在大蒜资源中变异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数量性状之间几乎都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鳞茎性状具有相关性的植株农艺性状为株高、叶长、单株叶片数、地上假茎高和地上假茎粗,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中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5.96%,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以基本反映11个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聚类分析,195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性状指标均较为优异,初步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生长的优质资源13份,为南方地区大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苎麻根际和非根际环境的土壤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不同苎麻品种地的土壤为材料,研究了根际和非根际环境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pH值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大部分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相关性分析显示,非根际环境中达到显著相关的因子比根际土壤中多。  相似文献   
7.
以6个不同苎麻品种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对根际的土壤养分、细菌、真菌、放线菌、脲酶、酸性磷酸酶、pH的差异性及其根际土壤养分与苎麻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际环境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pH、微生物数量存在品种间差异性.株高与全磷、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株数与全磷达到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纤维支数与全磷显著负相关,纤维强力与全钾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苎麻品种中苎1号为材料,开展其茎皮小RNA(miRNA)测序。结果显示,在苎麻茎皮中,共检测到378个miRNA,分析了4个管家基因在苎麻6个部位中的表达水平,发现18s在各组织中稳定表达。以18s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分析了3个候选miRNA(miR156、miR166和miR828)在苎麻6个部位中的表达谱,发现其均在苎麻顶端韧皮部和芽中表达量较高,且在纤维发育不同部位的茎皮中呈现差异表达,推测3个候选miRNA参与了苎麻纤维发育调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3个miRNA主要是靶向调控MYB、NAC和HDZIP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为阐明miRNA在苎麻纤维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8个红麻参试品种(系)于2009~2010年分别在广西南宁、河南信阳等七省(区)的七个区试点进行了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全文对所有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生产试验于2008-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四省的四个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我国苎麻科研、品种鉴定和大面积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品种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