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药研究现状及应用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等现代农药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发展趋势、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通过田间试验以及对两种农药进行综合比较,得出了生物农药在防治病虫害及清除杂草等方面比化学农药更具有优越性.通过比较可知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无污染、防虫选择性强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同时,对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国生物农药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1.煎炸食品时油温最好控制在 150℃以下,要采用经常间断的煎炸方法。这是减少煎炸食品中产生致癌物质的最有效办法。如果油温超过200℃, 煎炸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  相似文献   
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1%氧化苦参碱水剂80~200mL/667m2剂量,施药后3d防效达94.36~99.27%,药后7d其防效仍达99.08%以上,与对照药剂相比效果明显,适宜施药剂量为150mL/667m2。药后安全性调查表明该药剂对作物安全,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4.
何家洪  龙春  王林 《农机化研究》2007,(8):109-110,115
由田间试验结果得知:0.1%氧化苦参碱水剂对菜青虫防效高, 防治持效期长.0.1%氧化苦参碱水剂80~200mL/hm2剂量施药3天后防效达94.36%~99.27%,施药7天后其防效仍达99.08%以上,与其他药剂相比效果明显,适宜施药剂量为150mL/hm2.施药后安全性调查表明,该药剂对作物无毒害,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印楝素与高效氯氰菊酯对菜青虫的毒力,并筛选了2种药剂的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印楝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按1:1的比例复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达到187.综合考虑药效、成本等因素,确定2.5%混剂(1.25%印楝素+1.25%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田闻试验,结果表明2.5%混剂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高于2种单剂,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氟啶脲乳油(抑太保)、4.5%高效氯氰菊酯单剂以及不同配比混配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氟啶脲乳油(抑太保)与4.5%高效氯氰菊酯5种混配物对小菜蛾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混配物(10:1)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此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178.78。  相似文献   
7.
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农药在生产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相应地提出了农药安全使用的正确方法及生物防治、建立市场监测制度、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印楝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混剂对菜青虫毒力最佳配比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索印楝素与高效氯氰菊酯的互作规律。[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印楝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后对防治菜青虫3龄幼虫的增效作用及2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结果]结果表明:当印楝素/高效氯氰菊酯位于11.20∶7.50和8.00∶12.50之间时,混配药剂表现出明显增效作用;而当2种药剂之比为8.64∶11.50时,增效作用最强,此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147。[结论]该研究确认了混配的最佳配比及两者各自的含量,为田间试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价态离子对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性质、颗粒间净作用力的变化规律,阐明离子界面颗粒的相互作用对孔隙状况的影响机制。[方法] 利用工业CT扫描技术,对不同价态离子条件下的土壤孔隙状况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土壤孔隙特征差异。[结果] ①Mg2+体系下土体中孔隙数量远大于Na+体系孔隙数量,为其1.43倍,其中,>1 mm孔隙数量分别占1.43%,1.06%。②Mg2+,Na+体系土体中>1 mm土壤孔隙体积占所有孔隙体积比例分别为50.4%,40.2%;而且,Mg2+体系下土体中>1 mm土壤孔隙体积是Na+体系的1.42倍,Na+,Mg2+体系土体中土壤孔隙度分别为2.06%,2.35%。③随着Na+,Mg2+浓度升高,紫色土的表面电位分别从-391.7 mV降至-96.7 mV,从-167.3 mV降至-67.0 mV。在相同浓度下,紫色土表面电位(绝对值)表现为Na+大于Mg2+。④随着Na+,Mg2+浓度的升高,土壤颗粒间净作用力呈减小规律,在同一浓度下,Mg2+体系下紫色土颗粒间静电斥力小于Na+体系,同时,在Na+,Mg2+体系下,紫色土胶体颗粒间表现为净引力的临界浓度值分别为0.1 mol/L,0.005 mol/L。[结论] Na+,Mg2+通过改变紫色土颗粒表面电荷性质,进而引起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土壤的孔隙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有机质对三峡库区水体中土壤胶体颗粒凝聚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联合测定法和光散射技术分别研究了有机质对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性质和水体中胶体颗粒凝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质能显著改变土壤表面电荷性质,使得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数量降低6.8%,比表面积增加12.3%,使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减小,表面电位降低;进一步理论计算表明添加有机质降低了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使得净引力增大,胶体颗粒更易发生凝聚。通过动态光散射分析水体中土壤胶体颗粒的凝聚特征,发现有机质去除前后的临界聚沉浓度(CCC)分别为91.6 mmol/L和139.3mmol/L,去除有机质土壤显著大于未去除有机质的土壤,相应浓度下的临界电位值计算结果均为-150mV左右,与颗粒间出现净引力的临界浓度值基本一致。有机质对水体中胶体颗粒凝聚特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颗粒表面性质使得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