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莲草直胸跳甲Hsp70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莲草直胸跳甲Hsp70基因的EST序列,利用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莲草直胸跳甲Hsp70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进行了保守结构域、疏水/亲水性、亚细胞定位、信号肽等理化性质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莲草直胸跳甲Hsp70基因全长2 216 bp,完整读码框1 899 bp,编码63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9.45 k Da,等电点为6.00;编码蛋白含有Hsp70的完整保守结构域和典型签名序列;具有的典型细胞质基序和亚细胞定位分别表明Hsp70位于细胞质中。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致病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烟粉虱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用浸叶法测定了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各虫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接种该菌株孢子悬浮液后烟粉虱各虫态均可被感染而发病死亡。在供试浓度(1.0×107、5.0×106、1.0×106、5.0×105、1.0×105cfu/m L)处理下,烟粉虱各虫态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龄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在浓度为1.0×107cfu/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7 d后达到83.05%。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拟合,并估计了该菌株对烟粉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烟粉虱各虫态的致死中浓度(LD50)和死亡率为90%所对应的浓度(LD90)降低,生防菌的剂量效应逐渐增强,2龄若虫在接种后7 d的LD50对数剂量估计值为4.37。生防菌的致死时间与剂量呈负相关,在1.0×105~1.0×107cfu/m L内随生防菌浓度的增加2龄若虫的致死中时(LT50)由5.66 d降到4.47 d。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2龄若虫有较高的致病效果,是烟粉虱生物防治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3.
<正> 由于过去在抗病育种工作中未把白粉病列入主要病害防治,以致省内现有推广良种如郑引一号、7023、百农3217、郑州761等都缺乏抗白粉病的抗源,在高肥水地区和部分稻茬麦田往往发病十分严重,对产量威胁很大.近几年,大面积推广了1000倍托布津与0.5度石硫合剂,但效果不十分理想.为了进一步寻找对小麦白粉病具有长效内吸杀菌剂,1981年进行了此项试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分述如下:一、毒力测定(一)供试药剂:75%十三吗啉乳油(西德制),60%十二吗啉乳油(广州化工研究所试制),70%托布津可湿性粉(日本制).(二)试验方法:将三种药剂配成五种不同浓度的药液,分别渗入2%水洋菜培养基内,用平板法作成厚度均匀大小相等的琼  相似文献   
4.
喜旱莲子草是水陆两栖的入侵杂草,为探讨在利用其专食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防治过程中,发现的陆生型喜旱莲子草控制效果不佳的原因,本试验从水分变化的角度,通过设置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5%、10%、15%、20%和25%)模拟干旱环境,对喜旱莲子草胁迫处理后,饲喂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和成虫,记录该跳甲取食后的发育历期、虫重、幼虫死亡情况、化蛹量及羽化量,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莲草直胸跳甲1~3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当胁迫质量分数达到25%时,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均达到最长;而成虫的寿命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增加而缩短,当胁迫程度为25%时,和对照相比寿命缩短了5.59d;不同虫态的鲜重随着胁迫质量分数的增加均有所下降,其中2龄幼虫和成虫的体重在25%时下降最显著,分别下降了3.19和2.34mg;1龄、2龄和3龄幼虫的死亡率均在胁迫质量分数为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0.0倍、6.0倍和4.7倍;化蛹率和羽化率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均降低,25%时化蛹率和羽化率最低,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3.0%和37.5%。因此,干旱胁迫喜旱莲子草不利于莲草直胸跳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成淡玫瑰色分生孢子,且菌丝侵染速度快于菌株BB-1339;菌株BB-1339侵染桃蚜后菌丝短而致密,形成白色分生孢子。菌株IF-1106在浓度为1×108 CFU/m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1.7%,而菌株BB-1339最高仅为55.0%。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7 d,菌株IF-1106和BB-1339对桃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105 CFU/mL和8.15×107 CFU/mL;当浓度为1×108 CFU/mL时,2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2 d和6.8 d。表明菌株IF-1106对桃蚜的致病力高于菌株BB-1339,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