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稻草还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大量稻草被焚烧或者弃置,这不仅浪费了养分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稻草还田的方式方法,稻草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待稻草还田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仁化县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0年晚季在广东省仁化县进行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比试验和连片示范。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法相比,采用水稻\"三控\"技术每667 m2增产54.7~60.6 kg,增幅11%左右,增加收入121~168.4元。水稻后期倒伏大幅减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明显减少,少打农药2次。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控释肥(N、P、K含量分别为25%、6%和19%)处理相比,施传统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和快美复混肥(N、P、K含量分别为24%、7%和19%)的处理,水稻抽穗期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穗部干物质累积量、穗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库容量分别增加2.7%~17.1%、1.6%~17.1%和5.4%~11.0%;水稻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4%~38.2%、26.6%~102.4%、19.3%~76.7%和4.5%~15.1%。在本试验条件下,快美复混肥是提高华南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势肥源。  相似文献   
4.
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开展了不同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杂交稻天优998制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12.5~262.5 kg/hm2范围内,减少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而对有效穗数没有显著影响;采用高效施肥技术可在减少施氮量的条件下获得较高制种产量.根据2a制种试验结果,制定了天优998制种产量为3.0~4.5t/hm2的高效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行氮肥后移;(2)分蘖速率由群体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提高成穗率要从控制最高苗数和提高已有分蘖成活率两方而人手,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适当控制幼穗分化前生长速率和提高幼穗分化后生长速率,是提高群体成穗率的重要物质基础;(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主要由气候条件和植株群体指标决定,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最高茎蘖数、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呈负相关,为通过群体调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栽培措施对优质米品种双竹粘米质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和调查表明:双竹粘稻米品质受栽培措施的显著影响。两种施肥法中,分施法的垩白米率显著高于前重法;直链淀粉含量则是分施法低于前重法。基本苗数、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与垩白米率呈正相关趋势,而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趋势。千粒重与垩白米率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看来,改善充实条件可降低垩白米率,提高直链淀粉含量。作者提出,栽培措施对米质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实现的。控制穗数和粒数、后期养根保叶、提高千粒重,是双竹粘优质稳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稻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2)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从而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杂交晚稻不同熟期组合增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在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杂交晚稻,产量高、米质佳、经济效益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是,由于栽培措施不当,目前杂交晚稻(以下简晚杂)单产悬殊很大,影响了其增产潜力的发挥。为此,我们于1988~1989年在江西省不同地区进行了调查,以明确不同熟期杂交组合、不同种植地区以及不同生产水平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主攻方向,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拟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方低甲烷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综合评价高产和低甲烷(CH4)排放兼具的水稻品种,应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于2013年晚季和2014年早季,以南方稻区50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盆栽条件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品种的CH4排放通量,并对生育期的CH4排放量、稻谷产量及植株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早、晚季供试品种间的CH4排放量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早季全生育期的CH4排放量在7.37~21.10 g·m-2之间,晚季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的CH4排放量在1.37~13.97 g·m-2之间;早季产量在0.40~0.65kg·m-2之间,晚季在0.59~0.87 kg·m-2之间。根据系统聚类法的分析结果,将供试品种划分成具有不同CH4排放量和产量水平的类型,从中筛选出了适合推广应用的CH4低排高产、中排高产和低排中产品种,如黄华占、五优308、丰华占、特三矮、茉莉占选、广超丝苗、珍桂矮、广恢998和七桂早25等。其中,恢复系广恢998组配品种、黄华占和五优308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叶面积指数与CH4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这2个性状可作为高产低CH4排放水稻新品种选育的辅助筛选指标。此外,稻谷产量与CH4排放量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培育高产与低CH4排放兼具的新品种提供了亲本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机收再生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的水稻高效栽培模式。为探索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以黄华占和深优9516为材料,设置再生稻促芽肥、促苗肥、穗肥3个施肥因素,每个因素设不施氮和施氮60 kg/hm22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显著。黄华占和深优9516再生稻产量分别为3.68~5.43 t/hm2和2.38~3.97 t/hm2,均以T8处理(促芽肥、促苗肥、穗肥都施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T4处理(只施用促苗肥和穗肥),而以T5处理(单施促芽肥)最低,T8处理与T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库容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促苗肥和穗肥均能显著提高这3个产量相关参数,而促芽肥的作用较小;与常规晚稻生产相比,再生稻生产可节本8 916~10 268元/hm2、增收1 583~5 046元/hm2。在头季稻施用穗粒肥的情况下,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不必施促芽肥,而只要在头季稻收后施用促苗肥和穗肥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