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喀斯特地区构树苗木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采用土壤干旱胁迫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一年生构树苗木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测,研究其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构树的叶水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都有所下降,表明构树有较高的耐旱生产潜力,对水分亏缺的适应能力也较强.阐明了其能够在退化喀斯特生境中生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年生构树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方法,对喀斯特地区1 a生构树苗木的生态耐旱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剧,构树幼苗叶质膜相对透性上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构树在一定的水分胁迫下能够主动调整其生理代谢,通过合成有机溶质以提高适应能力而忍受逆境,揭示喀斯特森林树种构树具有的一定生态耐旱生产潜力,对水分亏缺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可作为退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3.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P<0.01);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但各恢复阶段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占绝对优势,其在4种植被群落类型中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95.95%、93.49%、92.32%和92.48%;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5.
以猪粪和秸秆为原料, SiO2纳米颗粒(SiO2NPs)为添加剂,研究添加4 个浓度梯度下(0、0.5、1.0和2.0 g/kg)SiO2NPs对好氧堆肥过程中腐熟度指标、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布规律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重金属生物利用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添加SiO2NPs提高堆体温度并延长堆肥高温期。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后的pH显著升高,而电导率和C/N显著降低。种子发芽指数由堆肥前的50%升高到堆肥后的163%~182%。添加SiO2NPs有利于重金属组分由生物可利用形态(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向稳定形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Cu和Zn的钝化效率可分别达到65.10%~83.89%和6.62%~27.93%,极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为52.09%和1.83%,P<0.01)。添加SiO2NPs增加嗜热菌科的丰度,提高总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u相关的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Zn相关的被鉴定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表明Cu的生物利用度受环境因素(C/N和电导率)和细菌的交互作用,而Zn的生物利用度受细菌和温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及生化活性试验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生境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纤维素分解作用及固氮作用强度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从生境变化上来看,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他三个阶段的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变化特征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这是因为石沟生境的特点有利于微生物类群及土壤动植物群体的繁殖;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  相似文献   
7.
穆兵  魏媛  胡刚  杨萍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551-4555
通过探讨不同景观树种的光合色素含量,为喀斯特山地筛选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景观树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其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以喀斯特山地16种景观树种为材料,采用丙酮-乙醇提取法测定了其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6种景观树种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映出各树种具有不同的光合生理适应特性。其中无患子、桤木、桂花及乐昌含笑4种景观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最强,是贵阳市郊区脆弱的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的首选景观树种;红叶乌桕、重阳木、飞蛾槭、深山含笑、红花木棉、黄心夜合、鹅掌楸、白玉兰8种景观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次之,也可选择其作为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的景观树种。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成为21世纪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形式.贵州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更好地发挥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贵州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结合多年来国内外以及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贵州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贵州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姚晨  魏媛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137-138,12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稀缺资源。我国在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采用强制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期达到土地资源结构的优化,土地资源的有序使用。因此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将日本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中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法律依据、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日本适合我国发展条件的可参考借鉴之处,为我国今后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的光合特性及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贵阳市郊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及生态适应性,为其景观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以贵阳市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其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5种景观树种的光合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桂花、桤木、无患子、乐昌含笑4种景观树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能较好地适应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可作为研究区植被恢复的首选树种;亮叶含笑、厚朴、飞蛾槭和红翅槭4种景观树种属于耗水型树种,其适应性最差,不宜作为研究区植被恢复树种;其余7种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居中,也可作为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的景观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