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介绍了优质杂粮?苏裸麦2号?的选育背景、过程和栽培技术,该品种有效穗适中,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丰产性较好,抗逆性中等,品质较好,可作优质杂粮开发利用;研发了以?裸大麦2号?等裸大麦品种青籽粒为原料制作的?冷蒸?食物、裸大麦干籽为原料制作的裸大麦面条、速食裸大麦粉和裸大麦面疙瘩等系列产品;构建了?科企融合、农旅对接?的产业技术推广与开发模式;阐述了裸大麦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元麦膳食纤维含量丰富,β-葡聚糖含量高,保健功效强,是重要的功能性农产品。为了全面了解不同地区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全国7个不同省份元麦棱型、粒色、β-葡聚糖含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分析了气候、遗传育种和栽培措施等方面对元麦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针对有关元麦β-葡聚糖合成筛选的有效基因少,气候与栽培措施对元麦β-葡聚糖的影响较大等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建议:(1)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筛选相关位点与候选基因,挖掘与利用和β-葡聚糖合成相关的关键或主导基因,为元麦营养育种提供分子基础。(2)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高产高β-葡聚糖含量的加工用营养元麦品种,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缓解不良生长环境的影响。元麦分子育种和适宜的栽培措施有助于提高元麦生长适应能力,稳定元麦β-葡聚糖的含量,保障高品质元麦原料,推动健康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富硒土壤(土壤硒含量1.0 mg/kg左右)大田试验,在水稻灌浆期(花后6和12 d)进行不同浓度(CK:0 g/hm2、T1:20 g/hm2、T2:40 g/hm2、T3:60 g/hm2、T4:80 g/hm2、T5:100 g/hm2、T6:120 g/hm2)有机富硒液体肥(有机硒≥6.0 g/L)叶面喷施,探讨植株地上部硒含量与分配特点,并分析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硒肥喷施对水稻株高、穗长、枝梗数、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过高(120 g/hm2)则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其中硒肥喷施浓度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R=0.7850,P<0.05)。随着硒肥喷施浓度的提高,不同组织部位硒含量均显著线性增加(P<0.01),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其中CK处理大米硒含量为0.32 mg/kg,虽已超过《富硒稻谷》标准(0.04~0.30 mg/kg),但可保证大米硒日摄入量在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50~250 μg/d,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喷施浓度为120 g/hm2时大米硒日摄入量为276 μg(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超出了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喷硒使得硒累积在茎鞘、叶片和穗轴+枝梗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而精米、米糠和颖壳中的硒含量占比则有所降低。不同硒肥喷施浓度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P<0.05),提高整精米率和垩白度(P<0.05),对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使得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则无显著变化(P>0.05)。综合来看,硒肥施用浓度为100 g/hm2时,可显著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延缓剑叶衰老,提高收获指数,促进增产;提高植株地上部硒含量,确保大米硒日摄入量在适宜范围;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稻秸非均匀性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本研究通过前期不同行间距配置试验筛选出30 cm+15 cm的优势宽窄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宽窄行稻秸分布比例处理(T1:0、T2:25%、T3:50%、T4:75%、T5:100%),分析窄行(苗带)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10 cm为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变化敏感层。随着窄行稻秸覆盖量的升高,小麦生育前期土壤增温幅度增大,中后期降温效果更明显,土壤保墒性能增强,拔节期各处理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增大(增加1.2%~3.4%)。窄行稻秸覆盖量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这种增减效应与覆盖量呈一定正比关系,但与生育时期无关;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窄行稻秸覆盖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上表现出适量稻秸覆盖(T3:窄行秸秆覆盖量为均匀覆盖时窄行秸秆量的1/2)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随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不断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有效穗数和产量(降幅为4.0%~31.7%)均显著降低(P<0.05)。可见,在稻秸全(大)量非均匀还田和晚播情形下,只有合理配比宽窄行秸秆覆盖量,并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保证足够基本苗,才能达到稳产肥地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水稻秸秆主要化感物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中后期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苗期低温胁迫下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对小麦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的抗寒性生理机制及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扬麦13为试验材料,设稻秸不还田(CK)、均匀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和翻耕还田5种还田方式,以低温培养箱进行-3、-6和-9℃3种低温处理,低温胁迫结束后5d调查各处理的冻害情况,并取样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小麦植株由叶尖萎蔫变黄的2、3级冻害加重至叶片全枯的4级冻害,甚至出现大部分分蘖冻死的5级冻害.小麦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低温胁迫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细胞保护物质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同一低温胁迫下,与CK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冻害指数和叶片中MDA含量,降低了SOD活性,减少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但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下小麦的受冻程度和叶片生理指标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较高的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较低的MDA含量可减缓低温胁迫对小麦植株的危害.[结论]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有利于提高稻秸全量还田小麦的抗寒性,是较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 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 不论籼粳亚种,后期氮素肥料均显著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但肥料处理效应大于品种间差异。随着后期氮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四种蛋白组分含量也显著增加,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对氮肥的施用反应较大;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胶稠度显著变短;淀粉糊化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下降,而回复值、消减值呈上升趋势;食味值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籼﹑粳稻总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75**)﹑最高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粳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23**)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的关系和籼稻基本相同。籼、粳稻食味值均与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负相关,与清蛋白(即比例最小的组分)的关系,籼稻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粳稻相关性未达显著。结论 后期氮肥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四种蛋白组分的增加均会不同程度地劣化稻米食味,其中,尤以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负效应较为显著,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籼稻品种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揭示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充实过程及其差异特性。[方法]以6个花期和生育期基本一致的优良籼粳亚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不同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的异同点,并探讨氮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与粳稻相比,籼稻的千粒重和产量较高,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偏低。籼稻强、弱势粒最终粒重(A)、最初生长势(R_0)、最大灌浆速率(G_(max))、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G))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均普遍高于粳稻,而灌浆峰值期(t_(max·G))、达到G_(max)时的生长量比例(I)和活跃灌浆期(D)水平相对较低。总体而言,粳稻各时段的灌浆历时均比籼稻更长,平均速率(MGR)反而变小,灌浆贡献率(RGC)在前期占有一定优势,中期无明显差异,后期也较小;籼、粳大多数品种表现出中、后期强、弱势粒MGR和RGC对氮肥的响应规律比较一致,有与前期相反的趋势。就氮肥效应而言,适量氮肥(60 kg/hm~2 N2)提高了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变化不显著;籽粒灌浆参数和特征值的变化因品种和粒位不同导致敏感性不同。供试材料各时期灌浆历时随粒势升高而降低,MGR随粒势升高而升高,RGC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粳稻品种间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值的差异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籼、粳亚种强势粒特征值随氮肥变化的反应有相反的趋势(除淮稻5号外)。相关分析表明,强、弱势粒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结实率和充实指标呈负相关;而强、弱势粒各阶段灌浆历时与充实指标呈正相关,尤其弱势粒达到了显著及以上水平,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结论]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根据目标性状筛选恰当的品种类型并配以适宜范围的氮肥。  相似文献   
9.
沼液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液目前已逐渐成为农业种植领域炙手可热的新型有机肥料和研究热点,不管是对作物本身,还是土壤的修复机制或大气﹑水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沼液肥用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包括液体喷施和根部施肥等;同时在浸种和生物农药领域沼液应用覆盖面较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无可避免地,沼液肥用过程利弊共存,一些在沼液实际应用中尚需注意和无法忽视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商榷,以真正意义上达到一个最终和谐安全高效使用的原则,从而保障沼液这一经济肥源切实做到效益最大化。因此,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源调查统计,概述了沼液农用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取得成果﹑环境效益评价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沼液今后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方向及预期成效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沼液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普遍化和安全稳定化发展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