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的试验结果表明,测土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在低肥力土壤上增产23—25%,每亩增加纯收入13—16元;在高肥力土壤上增加纯收入5—13元。测土施肥春小麦籽粒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都比较高。因此,测土施肥是一项增产、增收、节肥的先进施肥技术,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用肥力高、中、低不同的十五个土样作盆栽试验,用四种有效氮化学测定法作土样分析,所得土测值与盆栽试验的小麦吸氮量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扩散法、碱解蒸馏法、碱性高锰酸钾蒸馏法.20%NaGl 提取蒸馏法相关性都极显著,这四种方法均适用于灌漠土有效氮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4.
葡萄是一喜钾作物,钾素对葡萄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通过两年田间试验表明:施用钾肥不仅可提高葡萄产量、改善葡萄品质,而且在经济上的效益也是显著的。如能合理施用将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使用,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当农肥与氮肥配施时,可使小麦增产16.7%—152.1%:农肥与磷肥配施增产5.6%—40.0%:农肥与氮磷配施同农肥加氮肥的产量相近似。还可使麦草增产23.6—324.5%,提高麦草和秸秆中全氮的含量,从而改善作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7.
灌漠土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蒋柏藩等(1990)最近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方法和张守敬等(1957)的方法研究了灌漠土磷素形态及其与磷肥生物效应和有效磷测定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按蒋的分级体系,灌漠土有机磷含量平均占全磷的19.8%,无机磷占80.2%。就各种形态的无机磷而言,磷灰石型(Ca#-(10)-P)最高,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57.8%,磷酸八钙型(Ca#-(8)-P)次之,占21.4%,磷酸二钙型(Ca#-(2)-P)最低,占1.6%,闭蓄态磷(O-P)居第三,占12.1%。Al-P、Fe-P二者基本接近,分别占3.7%和3.3%。其总的顺序排列为:Ca#-(10)-P>Ca#-(8)-P>O-P>Al-P>Fe-P>Ca#-(2)-P。经相关分析,Ca#-(2)-P、A1-P和Ca#-(8)-P与生物试验的四种参比标准项间,以及与三种有效磷测定方法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这表明,Olsen法、Mehlich-Ⅲ法和NH#-(4)HCO#-(3)-DTPA法能按比例提取灌漠土中的Ca#-(2)-P、Al-P和Ca#-(8)-P。而这三种形态的磷也正是供试作物的主要磷源。按张的分级体系各种无机磷含量的顺序是:Ca-P>O-P>A1-P>NH#-(4)Cl-P>Fe-P。相关分析的结果,只有NH#-(4)Cl-P和A1-P与生物试验的参比标准项间和三种有效磷测定方法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主要形态的Ca-P由于未进一步区分,它在磷素营养上的作用及有效性未能显示出来。这表明蒋的分级体系较之张的体系更能反映石灰土壤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年在几种不同土壤上所进行的田间试验及盆栽试验,表明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对马铃薯块茎的产量、品质以及对马铃薯的抗病性均产生有利影响。但其肥效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农肥中草木灰的数量有关。一般当土壤速效钾(K)大于30mg/100g±或所施农肥中含有大量草木灰时肥效就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甄清香  邵煜庭  李增风  张仁陟 《土壤》1988,20(5):247-250
本文通过盆栽和田间生物试验,对NH4HCO3-DTPA法、Mehlich Ⅲ法、Olsen法和Machigen法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方法的有效磷测定值与盆栽和田间试验的参比标准项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四种方法之间亦互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甘肃主要农业土壤磷、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玉米幼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施磷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玉米幼苗吸磷量;(2)施锌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锌含量和玉米幼苗的吸锌量;(3)施锌增加玉米苗吸磷量,但不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施磷,对低磷土壤能促进玉米幼苗的吸锌量,但对高磷土壤则有碍锌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