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5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团聚体稳定率: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均与耕作方式有关。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有利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分析结果同时说明,采用适当耕作方式的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2015年我国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是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创新途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是贫困地区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来源。该文介绍了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正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急剧转移的关键阶段,及时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新变化和原因及应对策略,具有战略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缓解而留守老人问题凸显;户籍"瓶颈"缓解而土地"瓶颈"凸显;"侯鸟"问题缓解而"蜗居"问题凸显等重大变化.分析了残缺的土地产权制度;排斥性的城镇住房制度;歧视性城市就业政策等产生新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园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农村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产业是定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定西已将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应对新形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全面分析了定西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肯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贡献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的地位、生存特征、文化素质、转移成本与风险,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制度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城镇化,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以及秸秆还田(TS)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T相比,NT、NTS以及TS处理均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对于表层土壤而言,效果更为明显;(2)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等水解酶活性在耕翻处理下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免耕处理下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氧化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4)五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基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定西市安定区连续进行6 a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并对各处理的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PI)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不覆盖(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和免耕不覆盖(NT)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并且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NT、NTS和TS有助于提高0~5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百分率,尤以NTS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NTS处理的土壤碳素活性大、易转化;对碳库各项管理指数来说,总体上秸秆覆盖或还田的贡献大于耕作措施,说明对土壤进行秸秆覆盖或还田有利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定西市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市上下积极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总结定西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做法的基础上,对定西在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农业区进行6a的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 秸秆覆盖(NTS)以及传统耕作 秸秆还田(TS)等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中,NTS、TS、N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T处理提高了5.09%、2.64%和4.08%;与T处理相比,NTS、TS、NT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了69.67%、47.72%和33.22%.NTS、TS、NT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不同处理(NTS、TS、NT、T)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土壤剖面分布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冶力关森林公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试图阐明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冶力关森林公园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学过程,制订退化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很大,天然林土壤:细菌(2.535×109)>放线菌(1.701×105)>真菌(1.507×106);人工林土壤:细菌(2.260×109)>放线菌(1.433×105)>真菌(4.018×106).土壤微生物特殊生理类群数量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的分布组合有相同趋势,即:好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硝酸菌>亚硝酸菌.其中,在所研究的林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类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的规律为A层>B层>C层>D层>E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