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18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准稳态传热传质理论,在考虑水蒸气扩散对传热作用情况下,分别建立了奶牛初乳在真空冷冻干燥中多孔干燥层有效导热系数,冻结层导热系数和水蒸气扩散系数的测试模型,利用在冻干机上测取的试验数据,回归得到初乳的传热系数与水蒸气扩散系数,分析了压力与系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0Pa~120Pa范围内,干燥层有效导热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增加,尤其在10Pa~60Pa范围内更为明显,而水蒸气扩散系数随压力的改变变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采用Novasina水分活度仪快速测定谷物平衡相对湿度和谷物等温解吸与吸湿平衡规律的方法.本方法不仅具有测量迅速、测量范围宽的优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3.
1978年研制了具有三种滚筒、四种凹板和五种滚筒上盖的轴流滚筒试验台,可变换七种结构方案进行对比试验。1979—1980年进行了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作物脱谷试验,从试验中看出: 七种结构方案均可达6公斤/秒的喂入量,其损失率为1%以下,大豆破碎率为0.5—1%,玉米破碎率为3%左右。诸方案中以钉齿叶片滚筒与三栅条凹板组成方案的脱粒、分离性能最强,对作物湿度的适应性也最大,但功率消耗略大;纹杆叶片滚筒与三栅条凹板组成方案的综合性能指标最好,但对作物湿度的适应性较差。各种方案脱较干的小麦和大豆时,分离物含杂率较大;脱湿小麦时较小;脱玉米时含杂率最小。谷物通过滚筒的时间与滚筒上盖的导板数成正比,与滚筒转速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二次D-饱和最优实验设计的方法探讨了小麦和玉米在流动过程中顺、逆流的谷层气流阻力与风速、谷层厚度、粮食流动速度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动态谷层气流阻力的数学模型,对动、静态谷层气流阻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水分高低的影响作了单因素试验分析,对静态理论公式△H=aLgwV+bLgwV2应用于动态粮层时作了修正。  相似文献   
5.
预处理刀豆的薄层干燥试验及其干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带人工气候箱的热风干燥试验台对预处理刀豆在不同干燥过程参量(烘温、相对湿度、初始水分和热风风速)变化下进行了单因子试验,得出其干燥曲线;同时对不同烘温下的干燥曲线进行了模型比较,得出了其最适宜的模型为 MP=exp(-K_dt),K_d=a_0exp(-b_0/T),并求得其模型系数为a_0=1.11,b_0=-127.01。  相似文献   
6.
谷物含水率中子法在线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处于冰冻和流动状态下的谷物含水率的快速测量。探讨了中子式测水仪对谷物含水率测量的一些基本规律,得出:谷物含水率的中子法在线测量是可行的;谷物的流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慢中子计数比Rc的影响不大;谷物含水率的中子法在线测量可实现干燥机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设计包括: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含有修正系数的经验设计公式,经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回归旋转试验和利用计算机优化构造模型风机和“典型风机”寻找出修正系数与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阐述了横流风机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和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8.
水稻干燥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提出了干湿粮混合增温加热两种水稻干燥工艺,给出了每种工艺合理的干燥参数。这两种干燥水稻工艺具有生产率高,干燥品质好,能耗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水稻爆腰增率与干燥条件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各种干燥条件下(包括热空气的温度、湿度、干燥时间)进行了水稻的爆腰率试验。以干燥常数K为媒介,建立了干燥条件与水稻干燥爆腰增率C之间的数学模型:C=6.649+0.453t+(6.749+0.150t)[1.746-0.039(RH)-57.974/T]。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贯彻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的在一九八○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伟大指示,填补我省间作制收割机的空白,我们参加了由松花江地区农机研究所主持的科研会战。由1976年初到1977年底进行了为手扶拖拉机“龙江518—12”配套的间作制(六比六间作)收割机的研究。参加这项研究的还有佟俊哲同志和农机设计专业的八名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