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0篇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蓄水多坑灌施尿素条件下土壤氮素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室内蓄水多坑(土箱半径40 cm,高120 cm,蓄水坑半径16 cm,深度60 cm)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蓄水多坑灌施下尿素在土壤中的运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20~80 cm,0~1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较小,同一土壤深度处蓄水坑壁附近土壤含水率大于0通量面处土壤含水率;同一土壤深度蓄水坑壁附近土壤尿素态氮量大于0通量面处的尿素态氮量,尿素的水解在9 d内基本完成,第7天水解最快,尿素水解与时间存在良好的对数函数关系;土壤铵态氮主要集中在40~60 cm土层土壤中,且r=20 cm处的量高于0通量面处的;而土壤硝态氮的分布趋势与铵态氮相反,随时间的延长,0通量面和r=20 cm处的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均在40~60 cm和60~80 cm增幅较大,而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表现出在90~100 cm湿润锋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2.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农耕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壤质量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前提。夹马口引黄灌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农业区域,文中在灌区田间取样,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综合优化选定本次土壤评价指标,使用最优最劣法(BMW方法)结合CRITIC法计算土壤指标组合权重,再利用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法)协调处理多因素间相互关系,通过标准化利益比率Qi值划分土壤质量等级,并绘制土壤质量等级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灌区整体土壤综合质量等级偏低,有效磷及速效钾较为富余,其余养分指标均偏低,且土壤质量主要受到有机质的影响。壤质砂土的土壤质量等级较低,其余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质量等级均为中等。灌区土壤养分等级整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且与引黄灌溉年限、引黄灌渠分布形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微润灌溉下施氮浓度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微润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适合大棚小白菜生长的施氮浓度,试验设置在1.5 m压力水头下4个施氮水平0(CK)、200 mg/L(T1)、400 mg/L(T2)、600 mg/L(T3),每组处理重复3次.对不同处理下土壤含水率、小白菜株高、叶面积、鲜重及肥料增产贡献率进行测定分析,在相同压力水头下筛选适合小白菜生长的施氮浓度.结果表明:在微润管埋深15 cm,间距30 cm,压力水头为1.5 m情况下,施氮可以促进小白菜生长,施氮浓度为400 mg/L小白菜生长情况最好.低浓度施氮水平下,小白菜各生长指标随着施氮浓度升高而升高;而高浓度施氮水平对植株生长有抑制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灌溉模式,微润灌溉在大田的推广和应用仍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微润灌溉下不同施肥运筹对大棚番茄生长的影响,将番茄定植于大棚内的种植箱中,设置施肥浓度分别为200 mg/L(N1:全生育期浓度为200 mg/L)、200~400 mg/L(N2:苗期浓度为200 mg/L,结果期、成熟期为400 mg/L)、400 mg/L(N3:全生育期浓度为400 mg/L)、400~800 mg/L(N4:苗期浓度为400 mg/L,结果期、成熟期为800 mg/L)、800 mg/L(N5:全生育期浓度为800 mg/L)5组不同处理,测定番茄全生育期的含水率、茎粗、株高、叶面积、产量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等指标。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浓度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N4、N5处理的番茄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且优于其余处理,说明施肥对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小,但随着施肥浓度的增加,番茄的产量及其余生长指标增长明显;施肥浓度前少后多的N4处理番茄长势及产量不弱于N5处理,因此苗期减少施肥、开花坐果期追肥与全生育期保持较高浓度施肥是微润灌溉水肥一体化种植番茄的有效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氮素的利用率,建立了蓄水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求解,并利用室内蓄水单坑灌施尿素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运移转化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蓄水单坑灌施尿素1 700 mg/L条件下,土壤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70 cm深度范围内,1~3 d内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大,7 d后开始减小;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湿润锋附近,1~7 d内硝化作用逐渐增强,20~70 cm范围内硝态氮浓度不断增大。土壤含水率、湿润锋、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蓄水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是可行的。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蓄水坑灌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当前农宅状况的概括以及今后农村住宅建设的思考,针对震后产生的建筑废物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住宅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将再生混凝土和钢结构住宅体系应用于今后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综述了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对减少氮素损失的途径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为进一步研究灌施尿素条件下不同容重及水肥调控下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对湿润体内土壤水分、NH+4-N和NO3--N的运移分布规律及氨挥发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20~80 cm深层范围,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水分的扩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前9 d,再分布过程中,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增幅大于表层;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蓄水坑边壁界面,占氨挥发总量的72.41%,且最大日均氨挥发量出现在第7天,达34.08 mg/(m~2·d);NH+4-N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30~60 cm范围,再分布10 d内NH+4-N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第7天增加较快,15 d后减小;NO3--N主要分布在土壤湿润锋边缘,再分布15 d内,土壤NO3--N质量分数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可提高地表以下30~60 cm土壤水分和NH+4-N质量分数,减小土壤表层氨挥发损失,增强90~100 cm深层土壤的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灌施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综述了蓄水坑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的变水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特性、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影响因素以及肥液入渗过程中氮素的分布特性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蓄水坑灌法今后应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为蓄水坑灌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因地制宜构建黄土分布区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植被建设,以马蔺、萱草、八宝景天、金色麦冬和无植物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构建5组生物滞留系统模拟装置,研究植物对生物滞留系统长期除氮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处理下系统填料中NH_(4)^(+)-N的分布差异不显著,填料中的NH_(4)^(+)-N含量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减少;5种处理对NH_(4)^(+)-N平均去除率表现为:八宝景天(91.84%)>无植物(91.65%)>金色麦冬(91.30%)>萱草(90.79%)>马蔺(87.90%)。不同植物处理下系统填料中NO_(3)^(-)-N的分布与根系长度密切相关,根系越长,填料中NO_(3)^(-)-N含量越低;5种处理对NO_(3)^(-)-N平均去除率表现为:马蔺(29.92%)>八宝景天(14.88%)>萱草(7.16%)>金色麦冬(-13.9%)>无植物(-24.19%);各系统进水前填料中的NO_(3)^(-)-N含量与NO_(3)^(-)-N的出水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R^(2)=0.679)。与无植物相比,植物处理有利通过植物吸收和反硝化作用提高TN的去除率,降低出水TN的归趋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