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9篇
  3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冠层形成和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0-1989年,以改善北京地区高产小麦产量潜力为目标,对冠层形成和结构以及与高产有关的几个生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确定了选用中间类型叶型的品种、在20cm行距和基本苗15-20万/亩对产量最有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形态和生理在内的冠层性状指标,为亩产450kg水平的小麦确定了一个框架结构和形成模式。还研究了叶面积指数变化与光透射、生育阶段持续期与粒数和粒重、育性与脱落酸水平变化等之间的关系,高温和水分胁迫的影响,以及不同衰老类型在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为制定育种目标和方案、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生理方面的依据。最后对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品种的叶型和株型、粒数和粒重、源和库在决定产量上的相对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研究在生理与育种、栽培等学科结合的研究上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育种上应用计算机,在世界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而我国起步较晚。“六五”期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蚕业所开展以提供优化育种方案,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描述系统的知识表示方法。作物育种过程涉及的知识有分类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综合评价知识、经验规则和推理知识等。在构造系统时,我们用说明型方法表示分类和描述性知识,用过程型方法表示推理和经验规则,并采用专家知识与性状值相结合,使知识表示更适合于育种家求解问题的特点和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双宁  曾启明 《作物学报》1992,18(6):407-417
“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是在总结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工程方法和专家系统技术建立的计算机程序系统,用以进行亲本选配、后代处理和品种评价。系统以Turbo-Prolog语言实现,可在长城系列微机和兼容机上运行。 本文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结构、知识表示方法、推理策略、主要功能、特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该系统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多媒体系统,在InternetExplorer和NetscaperNavagator浏览器支持下,实现对北京地区小麦、玉米42种主要病虫草害的查询,可用于推广、普及病虫草害防治知识,指导农民进行病虫草害防治。本文对系统的结构、制作方法及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北部冬麦区农业生态环境和产量育种策略出发,明确了亩产350-450kg水平下,千粒重是决定每平方米粒重,最高灌浆速率是决定粒重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的几个生理参数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5年3年田间试验(中高肥水平,包括33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粒秆比(G/LC)、氮粒杆比(NG/NLC)、茎叶重(WLC)和茎叶氮(NLC)四个性状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通过方差、相关和逐步回归等分析说明四个性状品种间差异显著;四个性状均与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G/LC 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衰老类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1981~1985年期间对4个不同衰老类型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各类型的主要表现为:正常衰老的北京17号,旗叶、2叶的蛋白质含量、叶绿素总量及 a/b 比率保持稳定的时间长,非蛋白质氮含量低,蛋白质氮/非蛋白质氮比率高,衰老时从叶片转运出的氮也最多。这是一种合理的冠层结构的表现。青枯型早衰的京矮20,叶绿素和非蛋白氮的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83~85年对本地区2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上部三个节的茎、叶和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为5~6吨/公顷时,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穗粒重,其中千粒重和穗粒数的贡献大体相同。上部三个叶片性状有较大的一致性,旗叶宽、面积、绿色面积持续期对穗粒数、粒重、穗粒重有中度正相关,其中叶宽影响较大;但与穗数/米~2呈中度负相关,因而与产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茎、鞘直径与产量构成因素关系比长度密切,上部茎节直径影响也比下部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决定产量的还是产量构成因素本身,旗叶性状居从属地位,其中开张角、基角和叶宽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将产量居前五名品种的主要性状平均值与由曲线回归方程计算而得的“最优值”相比较,二者基本一致。据此提出选育产量潜力为6吨/公顷上下品种时可加考虑的冠层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0.
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六五”~“八五”(1981~1995)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的生理研究。首先从回顾前人研究中肯定了生理学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继而从(1)高产品种的合理冠层结构;(2)调控穗粒数,粒重的途径及机理;(3)籽粒灌浆特性对选育高粒重品种的意义;(4)小麦衰老类型的生理基础及其在选种上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结合高产生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北部麦区的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